□馬海霞
北方的冬天很冷,印象里小時候的冬天的大雪一場接一場地下,屋檐上時常掛著長長的冰凌。我鉆在屋子里聽到鄰居家的女孩站在大門口大聲地喊我名字,便跑出去到她家里玩。鄰家女孩比我大兩歲,她經(jīng)常用木棍敲打屋檐下的冰凌,我倆站在雪地里一人一根“嘎嘣嘎嘣”地吃,等聽到她奶奶顫著小腳走路的聲音,我倆再飛跑到大門外,躲在角落里繼續(xù)吃“冰棍”。
有時冷不丁被她奶奶逮?。骸鞍?,牙不想要了嗎?”然后一只手牽著一個,把我倆拽進屋內(nèi),拉到火爐邊烤火,然后把我們穿得半濕的棉鞋脫下,掛在火爐旁煙囪上烤?!皟蓚€小祖宗,都不許再出去挨凍了,一會兒我給你們烤地瓜吃?!?/p>
(資料圖)
這是我們最盼望的事。只見她奶奶取出鐵架子架在爐火上,將地瓜切片攤在鐵架子上的箅子上慢慢烤。饞嘴的孩子可得耐心地等,等烤熟了,趁熱吃,燙嘴的烤地瓜香味兒最濃。所以孩子誰也不敢離開火爐,眼巴巴地坐在爐子旁等著。有時奶奶高興了,還會給我們烤黑粉皮兒,她直接把黑粉皮兒放在爐火上,等烤出花兒來了,再翻個面,薄薄的一張粉皮兒轉(zhuǎn)眼就烤得鼓鼓的,咬在嘴里酥脆酥脆的,別提多香了。
小時候的爐火真是饞孩子的魔法師,煎餅、饅頭都可以放在火上烤,母親還經(jīng)常烤小魚干兒,烤魚的香味兒能飄出半條街,孩子們聞著香味兒不用母親喊就能自己回家吃飯。那時油在農(nóng)村可是稀罕物,但母親就能做飯不動炒勺,在爐火上烤出美味的一日三餐。一家人吃完飯閑聊時,隨便丟幾顆花生在爐蓋上,邊烤邊吃,深冬也被爐火烘得暖暖的。
小時候的一天,下著大雪,來了個流浪的大姨,鄰家女孩送給她干糧后,又拉著她的衣角說:“進屋來烤烤火暖和一下吧。”那人忙推辭:“不用,不用,給口吃的就不錯了?!迸⒛棠桃姞钜惭侨诉M屋暖和一下,把那人讓到火爐旁,嘮一會兒家常,無非說家在哪里、受災了地里沒有收成之類的話。等她烤暖和了,女孩將她送到大門口,還不忘說一句:“可要再來呀。”哪有讓一個流浪的人再來的道理,女孩這句傻話被笑傳了半個村莊。
幾年后的冬天,當年的那句傻話還真就應驗了,大姨又來了,這次是一家人趕著驢車,拉著一車土特產(chǎn)來的。還是圍著當年的爐火,談的話題卻不同了:這幾年豐收了,日子越過越好……鄰居的屋子里擠滿了來看熱鬧的鄉(xiāng)鄰,每個人心中都裝著一個小火爐,火苗兒映紅了整個冬天。
又過了幾年,那大姨又來了,這次是她兒子開著拖拉機來我們這里拉煤,大姨這次不僅給鄰家女孩帶了土特產(chǎn),還給買了新衣服、新皮靴。大姨說,她領(lǐng)兒子來認認路,以后兒子經(jīng)常來我們這里拉煤,認識一位本地親戚,日后也好有個照應。
大姨把鄰居一家當成親戚處,可真讓我們羨慕呀,因為人家每次來鄰居家都不空著手。
大姨兒子勤勞肯吃苦,開了幾年拖拉機后,又買了汽車跑運輸,那時我們村買汽車的還沒有一家,當初笑話的人反轉(zhuǎn)了態(tài)度,說鄰家女孩這次可是攀上了富親戚,日后肯定跟著沾光。果不其然,后來大姨的兒子開了家工廠,高中畢業(yè)后的鄰家女孩,被安排進了工廠財務室,當了出納員。這不僅是一份養(yǎng)家糊口的工作,還代表著對鄰家女孩的信任。
現(xiàn)在冬天越來越暖了,人們從一個空調(diào)屋里鉆到另一個空調(diào)屋里,冬天的味道淡了。和家里小孩子說起我們小時候的冬天:沒有空調(diào),沒有暖氣……一直被問,冷嗎?我回答,感覺不到冷呀,我們把冬天架在爐火上烤著呢,當然,還有冬天發(fā)生的那些溫暖人心的故事,也是溫暖我們一冬又一冬的“旺旺”爐火。
關(guān)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