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于婷
【資料圖】
近日,不少市民開車行駛在成都二環(huán)高架上時,都忍不住被兩側綻放的月季花吸引了目光。這些盛開的月季形成了一條“空中花帶”,讓來往的汽車仿佛行駛在花環(huán)里。
近年來,成都在二環(huán)高架上不斷打造立體綠化景觀,將高架路變成“空中花廊”。不僅是二環(huán)高架,作為踐行新發(fā)展理念的公園城市,在成都的小區(qū)、公園、綠道等公共空間內,滿眼的綠色和精心排布的特色花卉隨處可見。
自2021年開展“金角銀邊”場景營造工作以來,截至到2023年3月,成都已累計完成示范點位建設403個,形成了永豐立交橋區(qū)公園、營門口立交橋區(qū)公園、雙橋子立交T立方社區(qū)籃球公園、府青路橋下體育公園等典型場景。
人游花中
二環(huán)高架形成“空中花廊”
“因為月季的顏色很鮮艷,讓很多在橋下路過的市民游客還以為是假花,但實際上這也是我們遵循景觀優(yōu)美原則,精心挑選的品種?!睋啥际泄珗@城市建設管理局相關工作人員介紹,為達到二環(huán)高架立體綠化的景觀優(yōu)美原則,種植的鮮花都選擇了視覺沖擊力強的品種。
同時,考慮到橋上的景觀花卉維護較難,因此適應性強、抗逆性好的植物成了選擇重點。經過選擇,月季、三角梅等成功勝出,所以就有了多個品種的月季在二環(huán)高架上的應用。為培育篩選出兼具景觀美化和生態(tài)效益的月季花植,篩選適應本地氣候、抗性強的月季品種,成都作出了許多努力。
未來,成都還將在城市主要干道持續(xù)推出具有成都本土特色的造型植物,以特色植物研究應用及景觀體系構建為著力點,為市民營造出“車行高架,人游花中”的美好體驗。
不僅如此,在小區(qū)里散步、公園里休閑、運動場上打球、廣場上娛樂......這些生活場景,對于生活在成都的人們來說早已司空見慣。但如今,即便是高架橋下曾經無人問津的邊角地上,也發(fā)揮出了新的價值。
健全機制
加速推動“金角銀邊”呈現
“以前橋下就是水泥地,花花草草都沒有,幾乎沒有人去橋下。”市民林婆婆表示,家門口的變化讓她十分驚喜,“種了很多花草,還有健身設施,我們老年人吃了飯來這里散步、運動,非常合適?!?/p>
曾幾何時,高架橋下空間成了灰色地帶,車輛亂停亂放、交通混亂、雜物亂堆、衛(wèi)生死角等問題突出。2021年,成都出臺了《成都市更新利用城市剩余空間打造“金角銀邊”三年行動方案》,以中心城區(qū)為重點,充分利用橋下空間、街旁空間、地下空間、屋頂空間、濱河空間等7類剩余空間打造“金角銀邊”,在三年時間內分批次完成600個剩余空間的打造利用,探索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城市剩余空間打造“成都經驗”。
在新發(fā)展理念的指引下,市公園城市局根據城市剩余空間自然分布、空間屬性以及權屬關系,先后制定了多項政策措施,推動形成剩余空間更新利用政策保障與激勵措施,精細提升人居環(huán)境品質。
民生導向
助力科學建設“金角銀邊”
當雙橋子立交橋下正進行著熱火朝天的籃球賽時,遠在金牛區(qū)的撫琴鄰里會客廳又是另外一番溫馨模樣。在這里,多個社區(qū)美空間的集成,正以不同面貌詮釋著幸福美好生活的定義。
書法家親筆題刻的牌匾,川西風格的舞臺,竹制桌椅,蓋碗茶,走進金牛區(qū)撫琴鄰里會客廳,時光在這里慢了下來。這些都是利用社區(qū)老舊廣場打造的城市‘微空間’。如今,這些愜意的場景在撫琴鄰里會客廳天天上演。原來的老廣場經過改造,搭建起寬敞的舞臺、配置了竹制座椅。臺上,演員們認真表演,臺下群眾笑聲、掌聲不斷。
“鄰里會客廳”所在的西南社區(qū),過去被人們喊做“稀爛街”,聽稱呼就能想象到社區(qū)過去的環(huán)境。在政策引領和保障下,市公園城市局聯動各相關單位,向周邊社區(qū)居民開展了細致摸排調研、聽取意見,充分了解老百姓對“15分鐘生活圈”建設的需求和意見。
如今,這個臟亂差的小廣場蛻變成了一個高顏值、高人氣且溫馨、文藝的公共空間,成為了百姓真正的“會客廳”。
創(chuàng)新模式
為“金角銀邊”注入活力
街巷之間,綠意澎湃,讓人們行走在上班的路、回家的路上時,擁有更多好心情,持續(xù)增強每一個市民的獲得感、幸福感與安全感。
在“金角銀邊”的建設過程中,市公園城市局改變傳統(tǒng)以政府為主導的投資建設模式,創(chuàng)新“EPC+O”“經營權有償使用”“以用代管”等模式,引入國有資本及其他社會力量踴躍參與項目建設。項目建成后,還將對微更新、惠民生、優(yōu)運營的“金角銀邊”優(yōu)質項目統(tǒng)籌安排激勵和獎勵資金,建立“金角銀邊”空間運營管理動態(tài)考核機制。
通過消費場景的市場化運營激發(fā)經營主體動力,以“共建共享”為方針提升公益設備設施、空間管理和場景運營效能,促進“金角銀邊”可持續(xù)發(fā)展。橋下空間、街旁空間,在成都,越來越多的閑置空間,經過重新打造,“變廢為綠”,成為歷史、人文、自然、社會景觀的重要載體,一塊一塊拼成了公園城市的幸福圖景。
(圖據 成都市公園城市建設管理局)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