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夏季新品發(fā)布會上,華為公布了一條數據,鴻蒙車載導航使用率高達93.1%,其他車載導航使用率僅為31%。
(圖源:華為)
20世紀30年代,車企就在研發(fā)車載導航系統(tǒng),但直到1985年,克萊斯勒汽車才推出了首個基于GPS的車載導航系統(tǒng)。經過多年時間發(fā)展,今天車載導航已經較為成熟。再加上車載屏幕、芯片等硬件的升級,越來越多的人愿意使用汽車自帶導航功能。
(資料圖)
然而看到華為公布的數據,我才意識到自己被困在了信息繭房,現在依然有許多人不愿意使用車載導航。在智能汽車愈發(fā)普及,不到十萬元的國產車就配備10英寸超大屏的今天,仍有大量車主不愿意使用車載導航,問題究竟出在車主還是車企身上?
之所以想到這個問題,是因為最近因工作需求頻繁打車,偶然間注意到,我所乘坐的所有網約車,司機都是一臺手機用于聯系,另一臺手機用于接單和導航,沒有一位司機使用車載導航。
通過與大約十幾位網約車司機和身邊的新能源車主溝通,小雷終于了解到了司機們不愿意使用車載導航,堅持手機導航的原因。
車載導航不好用
在采訪過程中,不少車主表示,車機版地圖沒有手機版好用,其中主要體現在功能少、導航精準度低、觀察地圖不方便等。
國內在線導航三大巨頭高德地圖、百度地圖、騰訊地圖均推出了車機版,但許多車企并沒有開放App下載,車主只能使用汽車自帶的導航軟件,功能十分匱乏。
(圖源:雷科技制作)
即使開放了App下載,車機版導航軟件的功能也遠少于手機版,比如紅燈計時功能,手機端App支持,車機卻不支持。其他出行娛樂相關的功能,車機版相較于手機端App也不夠豐富。或許是受限于車機的系統(tǒng)與芯片性能,目前車機版App的功能,普遍弱于手機、平板等平臺。
此外,還有一些網友表示,曾遇到過車機導航不精準的情況。雖說手機也有可能遇到這種狀況,但汽車一般是下載本地地圖,手機則是實時更新,地圖更新更為及時可靠。
(圖源:知乎截圖)
更關鍵的是,2022年國內市場國產品牌汽車銷量占比達到了49.9%,剛剛追上合資車,合資車的存有率遠遠超過國產車。合資、進口產品的本地化適配永遠是大問題,各行各業(yè)均有體現。
Consumer Insight在《年度汽車企劃調查》中指出,韓國地區(qū)韓系車車載導航使用率為68%,手機導航使用率為32%,但進口車車載導航使用率卻僅為38%,手機導航使用率為62%,本地化適配是阻礙韓國人駕駛進口車時使用車載導航的關鍵因素(數據僅采集近三年銷售的汽車)。中國地區(qū)同樣如此,還需要車企加強與國內地圖導航企業(yè)的合作。
近日打車與司機大哥閑聊時,他給出了一個我從未想過的答案——車機播報導航時音樂音量會降低,影響他聽音樂。
仔細一想,其實他說得沒有錯,車機屏幕用于導航,是有可能影響其他功能的使用。就拿小雷自己來說,新手上路時看不準車道線,只好使用汽車的360°影像,但該功能會覆蓋導航地圖,導致駕車困難,錯過路口不是一次兩次,使用手機導航顯然是更好的選擇。
最后還有一點不好用的地方在于,目前汽車普遍使用中控屏導航,盡管支持語音播報,遇到復雜的路況難免需要扭頭看車機屏幕上的路線圖,非常不方便。手機則可以用支架放置在儀表盤附近,不用總是扭頭,能夠避免分心。
習慣用手機導航
美國醫(yī)學博士麥克斯威爾·馬爾茨指出,連續(xù)做一件事情21天,就可以養(yǎng)成一個習慣。20世紀90年代,部分豪華汽車陸續(xù)用上了車載屏幕,但直到2010年前后,車載屏幕才真正走入尋常百姓家。
(圖源:pixabay)
車載屏幕的廣泛應用,為車載導航提供了條件,但當時受限于車機性能和屏幕素質,車載導航軟件的體驗并不完善,再加上智能手機行業(yè)的崛起,人們普遍習慣于使用手機導航。
采訪身邊年紀較大的車主時,不少人直言,已經習慣了手機導航,感覺挺方便的,沒必要使用車機導航。
易車研究院數據顯示,55歲以上人群,92%的司機使用手機導航。對于已養(yǎng)成手機導航而言,改變多年養(yǎng)成的習慣非常困難。
工作必須用手機導航
除了自身使用習慣和體驗不完善,還有一些人則是因為工作,無法使用車機導航。一位從事出租車、網約車行業(yè)十余年的老司機表示,車機版滴滴出行可以接單,但沒有內置導航軟件,需要跳轉搭配其他App,所以用起來很麻煩(部分司機甚至不知道可以跳轉App)。
(圖源:滴滴出行截圖)
更不用說,一些司機為了節(jié)省電費,在沒有單子的時候,會把汽車熄火。汽車熄火關閉后,車機系統(tǒng)無法接單。因此,這位司機大哥與其他同行一樣,都選擇買一臺二手機國產手機,用于日常接單和導航,
總的來看,仍然堅持使用手機導航的人群,主要集中在老司機、合資車與進口車車主、網約車司機等群體。
這些人要么已經習慣了開車時使用手機導航,要么因為工作需求,想用車機導航也沒法用。究其原因,還是現在的車載導航做的不夠好,與其他應用的聯動性做的也差,甚至可以說,相較于手機導航,車載導航目前都只能算是半成品,某些本地化適配太差的進口車,車載導航可能連半成品都算不上。
車載導航只是半成品?
華為之所以能夠將車機使用率拿出來宣傳,就是因為現階段車機導航的體驗普遍不如手機導航,其他車企車機導航使用率僅有31%,襯托出了鴻蒙智能座艙的優(yōu)秀。
(圖源:華為)
但未來車載導航的使用率大概可以超越駕車時手機導航使用率,只是需要通過軟硬件升級解決一些用戶擔憂的問題。
首先是App功能的問題,蘋果、特斯拉等企業(yè),都將汽車視為下一代計算平臺,不斷豐富車機系統(tǒng)的應用,還將許多游戲搬到了汽車上。在激烈的競爭之下,車機芯片的性能也不斷升級,如今許多15萬元左右的哪吒U-II、零跑C01等車型,都用上了高通8155,性能超過了驍龍855。
(圖源:哪吒汽車)
車機性能跟上了中高端手機,不再是阻礙App升級的障礙,汽車產業(yè)又是一塊大肥肉,相信軟件開發(fā)者也不愿意放棄。當前高德地圖、百度地圖、騰訊地圖均已推出了車機版,還與許多車企達成了合作,未來必然會推出更多功能。
至于車機導航容易分心的問題,可以使用HUD抬頭顯示屏幕解決。目前許多高端車型會配備15英寸以上HUD功能,除了將儀表盤的信息投射到前擋風玻璃,部分汽車剛還支持投射導航信息??上У氖荋UD因成本問題,暫時沒有普及。
不過前段時間極氪汽車推出的極氪X全系標配24.3英寸超大AR-HUD飛機艙抬頭顯示系統(tǒng),讓我們看到這項配置普及的希望?;蛟S用不了幾年,HUD功能就會成為10+萬元國產車的標配,如同現在的L2輔助駕駛。
(圖源:極氪汽車)
至于導航習慣問題,這點可能是最難解決的,改變人們的固有習慣太難了。而且相較于改變自己的習慣,使用手機導航的成本僅僅是一個手機支架而已。
(圖源:pixabay)
或許,車載導航使用率反超手機導航,需要等到尚未養(yǎng)成開車時使用手機導航習慣的年輕人,拿到駕照、買到車,并開車上路。
好消息是,這一天不會太遠了,貝殼財經聯合途虎養(yǎng)車發(fā)布的《2021新青年用車報告》顯示,2021年國內首次購車群體中,36.05%的消費者年齡在18歲~25歲,34.88%的消費者年齡在25歲~30歲。消費者首次購車年齡越來越小,很有可能從一開始就養(yǎng)成使用車載導航的習慣。
理論上來說,車載導航功能上限更高。例如百度智能出行產品度小鏡利用攝像頭實現了AR導航,可以根據攝像頭拍攝的畫面,精準識別汽車所處的車道,并提前提醒司機變道。手機導航在車上實現這項功能比較麻煩,而現在汽車普遍會配備多顆攝像頭,一個OTA升級,就可以支持AR導航。
車載導航可以讀取和識別汽車的各項信息,有利于提前制定更合理駕駛路線,再加上智能駕駛系統(tǒng)對于地圖也有極大的依賴,車載導航的使用率超過手機導航只是時間問題。
封面圖源:pixabay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