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chuàng)板日報》10月9日訊(編輯 宋子喬)歐洲高電價下,綠色能源體系的建設迫在眉睫,但同時其新能源項目又受到高電價的制約。
(相關資料圖)
咨詢機構Rystad的一份研究指出,歐洲電價飆升正危及當?shù)靥嵘柲?000591)和電池制造能力的計劃,也可能阻礙歐洲大陸碳中和目標的實現(xiàn)。預計歐洲約有35GW的光伏制造項目以及超2000GWh的電池制造項目面臨被擱置的風險。以挪威為例,電力成本增加六倍可能會迫使太陽能制造商在今年內停工。
德國是歐洲太陽能和電池制造能力的領導者,該國每日平均現(xiàn)貨電價已超過每兆瓦時(MWh)600歐元,而法國的電價已超過每兆瓦時700歐元。在高峰時段,歐洲部分地區(qū)電價飆升至每兆瓦時1500歐元。
盡管歐洲平均電價自8月份創(chuàng)下歷史新高以來已大幅回落,但目前仍保持在每兆瓦時300至400歐元之間,比能源危機前的高出許多倍。
研究表明,新能源制造商傾向于當電價穩(wěn)定在50歐元/MWh的時候擴產。
▍高電價有何影響?打擊現(xiàn)有產能、影響未來融資
Rystad稱,電價上漲抬升了太陽能和電池制造商的成本,一些投資商暫時關閉或放棄了生產制造廠計劃。
在英國,由于能源成本上升、項目所需金額不足,電池制造商Britishvolt已將其大型工廠的電池交付時間推遲到2025年年中。
《衛(wèi)報》最近報道稱,Britishvolt泄露的內部文件表明,其大型工廠正極力削減開支,專注于電力供應基礎設施建設。
在打擊現(xiàn)有產能的同時,Rystad稱,經營成本上升也使得未來工廠難以獲得融資,“亞洲等其他地區(qū)的制造商享受較低的電價,相比之下,歐洲生產商變得越來越缺乏競爭力?!?/p>
國際能源署最近的一份報告展示了歐洲光伏制造業(yè)的成本劣勢。報告發(fā)現(xiàn),中國是全球光伏供應鏈最具成本競爭力的制造地,而歐洲的光伏制造成本比中國高35%。
Rystad坦言,“如果歐洲大陸要堅持其目標,包括REPowerEU計劃在內,建立一條可靠的內部低碳供應鏈至關重要,但就目前情況來看,這一目標處于嚴重危險當中。”
該機構進一步警告稱,預計數(shù)年內歐洲都會缺乏天然氣,因此高電價將繼續(xù)存在,為太陽能制造廠吸引投融資“可能頗具挑戰(zhàn)”。
關鍵詞: 歐洲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