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上世紀七十年代的冬天,女娃兒最喜歡玩的游戲就是踢毽子了。
那昝子,我每年放寒假都要回鄉(xiāng)下的公公、婆婆家過春節(jié),家里呆擺要殺雞宰鴨。為了做毽子,我會攢很多漂亮的公雞尾部羽毛和粗管子的鵝毛、鴨毛,把雞毛夾在書本里,過一段時間,打開來看,雞毛會變得整潔美觀,帶回城里,送給小把戲們。我會用一小塊布,包上一枚銅錢和一小截下端剪成十字形開口的鵝毛管子,用針線縫牢成為底座,再插上七八根雞毛就做成毽子了。
在班里,我是踢毽子最來斯的一個。踢毽子最基本的動作是一只腳著地,另一只腳踢,有懸、盤、拐、繃、蹬、勾……跳躍動作如打跳、打偷、打環(huán)等和其他復雜動作。踢毽子的規(guī)則五花八門、花頭經歹呢。比如,著地的腳可以移動,也可以不準移動(俗稱“定樁”);踢的腳可以著地,也可以不著地(俗稱“懸”),還可以“加寶塔”,即第一人踢一下,第二人踢兩下……直到其中一人踢“死”(毽子落地)為止。
還有一種綜合踢法我們叫它“懸踢拐巴”,它幾乎包攬了上述所有的技法,也是難度最大的玩法。上三年級時,一次課間,我們四個女娃兒沖到樓下操場,想玩點刺激性的“懸踢拐巴”,來巴家(分組比賽)的,玩著玩著我感覺想小解,為了贏得這次比賽,我想忍忍吧,上課鈴響起,我只得匆忙趕回教室。我終于忍不住,“嘩啦”尿了一褲子,我又羞又急,被后座的同學發(fā)現了,二報了老師,說我來尿(音sui),全班同學哄堂大笑,我恨不得有個地縫鉆進去。 趙月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