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元儀(1594—1640),浙江湖州人,字止生,號石民,晚明詩人、學者、著名軍事家,博學通覽,熟諳軍事,著述宏富,經(jīng)、史、子、集均有涉獵,有《武備志》《督師紀略》《復遼砭語》《野航史話》《石民四十集》《石民詩集》《略書》等六十余種,共三千九百余卷,但因?qū)以饨麣?,散佚較多,對后世影響最為深遠者,首推《武備志》。
出生望族,幼喜兵書
茅元儀祖父茅坤時為散文家、藏書家,且好談兵,曾任廣西兵備僉事,統(tǒng)兵作戰(zhàn)能力很強,甚喜古文,選編《唐宋八大家文鈔》,“文章吏業(yè),名滿天下”,其白華樓藏書富甲海內(nèi),后由茅元儀遷至應天府(今南京)。其父茅國縉,明萬歷十一年(1583)進士,善于吏治,官至監(jiān)察御史,終于南京工部主事,同樣能文重武,著作等身。季父茅維乃“苕溪四子”之一,工詩文,擅雜劇,“才足追古作者,橫絕一世。而折節(jié)賢豪,急窮交,重然諾,居然國士風調(diào)”,與其父兄俱為當時名士。祖孫三代有10人出仕、11人著書立說,著作103種、4955卷,在浙江歷史上屈指可數(shù)。
【資料圖】
茅元儀少年聰敏,性好讀史,六七歲時,常常手捧兵書,癡迷不已。七歲學為詩,曾有“斗酒猶不醉,興來噓天風”詩句,八歲時,祖父茅坤年九十,仍親自為他講授《尚書》,后來茅元儀寫《示登兒》一詩:“九十傳經(jīng)及汝躬,墨耘四世豈無功。天王曾許余家學,里塾皆披君子風。奇節(jié)卓峰轟雪霽,孤忠落日亙天虹。要知無愧君親事,只在松窗夜讀中?!笔粴q學為制舉文,十三為諸生,學為古文詞,暗地留心古兵戎、屯田、漕運等知識,“童子時學態(tài)東家,習歌南陌,亦遂累數(shù)百首”。
遷居金陵,宴游雅集
明萬歷三十八年(1610)冬,受宗人攻訐,茅元儀避難至金陵,初住水西門附近,現(xiàn)已不可考;萬歷四十七年,在烏龍?zhí)杜辖ㄔ靹e墅“森閣”,將湖州白華樓藏書遷于此;天啟二年(1622)春末,與好友傅汝舟隱居北山(今鐘山),并作《歸隱北山示內(nèi)》《柬遠度》;曾在武定橋西居住,因崇禎帝稱《武備志》為“賅博”,便把住處喚為“賅博堂”,并請書法家宋玨題寫匾額。
茅元儀與友朋秋登木末亭,社集清涼山,造訪棲霞寺,木末覽勝,水閣懷友,宴游雅集,賦詩唱和,并形諸筆墨,風雅至極,比較著名的有:明萬歷四十一年(1613)秋,與吳叔嘉、魏考叔、和叔、許士衡等十余人夜游秦淮,與李本寧、喻叔虞、傅遠度、費元朗諸子二十余人社集清涼山;萬歷四十七年,舉端午秦淮大社,“卿公大夫,以至有道都講、隱流游士、禪伯女彥,其地則自吳、越、閩、楚,以至土著之俊,其年則自八十、九十,以至于之神童,靡不操牘而至”,此次社集在當時影響廣泛,后人亦時有記載。
秦淮納伎,放情恣意
茅元儀寓居金陵期間,一度沉湎綺艷,作《美人醉》:“湘兒閑寒影,傳觴偶漸癡。料酡頻引鏡,防誤轉緘辭?!薄陡Q浴》:“趁月卸殘妝,佯嬌欲避郎?!A落連聲膩,衣熏亂粉香?!贝送膺€有《憶垂柳寄人》《代秦淮諸女郎送顧九疇》《催兢渡詞,為三姬各賦一絕》《四時三婦女艷》《沈季原初度在閏中秋,滿二袟,恰逢再閏,索贈》《燕雪新歸,攜之白下,示宛叔修微》等多首,在柔情脂粉中放情恣意,尋求解脫。萬歷己未,邀友雅游,“小舫可四五十只”“每舫載二十許人”“用繩聯(lián)舟,令其銜尾”“火舉伎作,如燭龍焉”“分贈游資千二百余金,又人各予一金一伎一庖丁,酒筵一席,計二千金。是日,舉金陵之伎女、庖人、游舫無不畢集”,士林轟動。
茅元儀一生姬妾八十,如碧耐、新綠、燕雪、少緒、燕如、非陵、湘蓮、王微等人,在歷史上留下名字且留下故事的是楊宛和王微。明萬歷四十一年秋,茅元儀納秦淮名伎楊宛,楊宛能詩詞、嫻南曲,又善書畫,其草書尤為人所稱道,其許多作品中表現(xiàn)了她與茅元儀之間的感情,是晚明伎女詞人中唯一留下詞集的人。萬歷四十五年,茅元儀納王微,王微原為廣陵名伎,自號“草衣道人”,號稱“美人學士”,后流落至秦淮,容貌、詩詞時與柳如是齊名,黃宗羲說:“當是時,虞山有柳如是,云間有王修微,皆以唱隨風雅聞于天下?!蓖跷⒅卸嗖吭娂钱敃r聲名遐邇的女詩人。楊宛詞高于詩,王微詩高于詞,在明代女作家中,二人皆堪稱一流者。錢謙益曾對柳如是說過這樣的話:“天下風流佳麗,獨王修微、楊宛叔與君鼎足而三?!?
編撰巨著,澤被后世
在金陵期間,茅元儀雖縱情詩酒,但也未偏廢學業(yè),歷時三年撰成《武備志》,贏得巨大聲譽。李維楨、顧起元、張師繹、朗文煥、宋獻、傅汝舟六位名士碩儒為之作序,《武備志·宋獻序》云:“為日凡十五年,而畢志一慮,則始于萬歷己未,竟于天啟辛酉?!?
《武備志》是一部以資料價值為主、理論價值為輔的大型輯評體著作,是中國古代卷帙最多、門類最齊全的“軍事百科全書”,熔先秦至元代的重要軍事理論為一爐,要而不煩,卷帙浩繁,基本概括了古代軍事問題的各個方面。全書240卷,文200余萬字,附有各種圖式、圖案、圖表、圖像等1500余幅,廣泛搜集先秦迄當朝有關軍事書籍二千余種, 由兵訣評、戰(zhàn)略考、陣練制、軍資乘、占度載五部分組成,各部分有明確的主題,從理論到實踐,井然有序,又不可分割。崇禎元年(1628),茅元儀進呈崇禎,被授以《武備志》“賅博”之名。
《武備志》思想獨特,不但在國內(nèi)受到明、清以來學術界的重視,且遠播海外,在世界上也受到推崇。
仕途多舛,壯志難酬
茅元儀文武雙全,時稱“年少出西吳,名成北闕聞,下帷稱學者,上馬即將軍”,然一生歷書齋、鞍馬、囹圄、佛寺、戍所,壯志未酬。
明天啟三年(1623)從軍遼東,佐孫承宗軍務。天啟五年,授副總兵,是年十月,因閹黨亂政,孫承宗罷職,茅元儀亦請求去職,次年春,茅元儀以翰林院待詔督覺華水師,不久放歸,六月“忤珰”“削籍”,八月返歸金陵。崇禎三年(1630),授大將軍印,復督覺華島水師,被誣“貪橫激變”,逮之入獄,謫戍福建。次年十一月,又為奸權所中,自戍所逮回江南。崇禎七年春,得詔免罪,重回福建戍所。崇禎八年,因平??苡泄Γ靡灾胤到?。崇禎九年,清兵攻掠昌平,茅元儀請兵勤王,無奈朝政陰晴不定,第二年秋,復又因此得罪,被迫再次離家入閩,三至戍所。崇禎十三年,茅元儀于湖州“日夜呼憤,縱酒而卒”,年僅47歲。錢謙益、孫奇逢、楊宛、于鑒之等作挽詩,錢謙益挽詩云:“豐頤巨顙稱三公,鴨步鵝行亦富翁。田宅凋殘皮骨盡,廿年來只為遼東?!焙苜N切地概括了他的一生。 宋廷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