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游戲改編的影視作品正在席卷大銀幕與小熒屏。
(相關資料圖)
4月,《超級馬力歐兄弟大電影》《龍與地下城:俠盜榮耀》兩部游戲改編電影在國內(nèi)接連上映。前者改編自任天堂經(jīng)典跳躍游戲《超級馬力歐兄弟》,上映10天就一舉打破游改電影的全球票房紀錄。
《龍與地下城:俠盜榮耀》改編自RPG游戲的鼻祖、經(jīng)典桌游IP《龍與地下城》,爛番茄新鮮度91%,在豆瓣也有7.7分。
兩部游改作品的評價均超出預期,甚至有觀眾稱二者為“游改天花板”。
而在國內(nèi),去年《英雄聯(lián)盟:雙城之戰(zhàn)》大火,張藝謀也傳出將于9月開始拍攝網(wǎng)劇《英雄聯(lián)盟》的消息。
游戲改編影視作品似乎具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具備天然的代入感、粉絲基礎龐大、有強大的號召力、便于影游聯(lián)動,但從過去的作品來看,改編成功率似乎并不高,甚至可以說是“十改九爛”。
早在1993年,馬力歐就被搬上過銀幕。由《超級瑪麗》改編而成的真人電影《超級馬力歐兄弟》上映3周僅收獲2100萬美元的票房,口碑也一塌糊涂。
在今年的動畫版《超級馬力歐兄弟大電影》之前,《魔獸世界》占據(jù)游改電影的票房冠軍已經(jīng)將近7年。在全球游改電影票房前十名里,豆瓣評分超過7分的僅有4部。2016年以前,除了《生化危機》系列和《古墓麗影》,絕大部分游改電影連回本都成問題。
游改影視的難點在于,既要伺候好玩家,也得照顧普通觀眾。不僅要尊重原IP,保留原作精髓,又要將游戲原作中的元素、機制和世界觀進行合理的移植,讓不了解原作的觀眾也能看懂。
吃力不討好的事兒,電影人為何仍對游改影視趨之若鶩?
一個原因是,在IP產(chǎn)業(yè)如火如荼的背景下,影游聯(lián)動已經(jīng)成為延長IP產(chǎn)業(yè)鏈條的重要一環(huán),無論是游戲粉絲走進電影院貢獻票房,還是把電影觀眾變成潛在的游戲玩家,都能為整個IP貢獻可觀的利潤。
隨著電影老IP疲軟、觀眾呼喚新的故事,電影公司盯上游戲這塊IP富礦也就不足為奇了。
隨著技術的革新,游戲公司與電影制作公司的結合,無疑為游改影視指了一條明路,影游聯(lián)動也有了更多可能性。
以《超級馬力歐兄弟》為例,任天堂選擇了照明娛樂作為合作出品方。此前,照明娛樂作為聯(lián)合出品方,曾成功打造小黃人這一經(jīng)典動畫形象,它的加入無疑為馬力歐搬上大銀幕提供了可靠的技術保障。
縱觀目前比較成功的“游改影”作品,游戲影視化的一個共識是,只討好游戲粉絲、販賣情懷是遠遠不夠的。
前段時間,由游戲《最后生還者》改編的同名劇集創(chuàng)下了HBO歷史上最高漲幅紀錄,被多家外媒評價為“有史以來最好的游戲改編作品”,在豆瓣也獲得了9.1分的高分。
《最后生還者》盡可能地強化了“末日救贖”這一主線劇情的故事邏輯,刪減了游戲中大量打斗場景與支線任務。盡管從游戲玩家的角度來看顯得不夠精彩,但已經(jīng)是在玩家與普通觀眾之間找到了一個最大公約數(shù)。
對于本身故事性就很強的游戲,改編作品的還原度可以更高一些。但對于像馬力歐這樣本身故事性就不強的游戲而言,改編作品需要與其他元素相結合,比如喜劇、冒險、合家歡等,2019年的《大偵探皮卡丘》、2020年的《刺猬索尼克》走的都是這個路子。
但回到國內(nèi)市場,由于游戲IP在中國的影響力有限,好萊塢的“游改影”作品始終有些水土不服,比較受歡迎的仍然是類似《魔獸》《生化危機》這種傳統(tǒng)視效大片。
即使是席卷全球市場的《超級馬力歐兄弟大電影》,其在國內(nèi)上映20天,票房僅1.34億元,《龍與地下城:俠盜榮耀》在國內(nèi)上映25天,票房不足8000萬元人民幣。
近年來,包括《英雄聯(lián)盟》《陰陽師》《穿越火線》等國內(nèi)游改影視作品也開始進入觀眾視線,《王者榮耀》《原神》等大IP也陸續(xù)傳出影視化的消息。游戲影視化的春風,已經(jīng)吹進了國產(chǎn)影視。是否能創(chuàng)作出更適合中國觀眾的游改影視作品,還有待時間檢驗。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