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多家媒體證實,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正式退休,敦煌研究院院長王旭東接任。
王旭東1967年2月生于甘肅山丹,從1991年起,他在敦煌研究院從事壁畫及遺址保護,曾任蘭州大學和西北大學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2014年12月任敦煌研究院院長,是第三批國家“萬人計劃”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
”工科男“扎根荒漠近30年
齊魯晚報3月31日人文周刊“大家”欄目曾以“用現(xiàn)代科技守護千年敦煌”為題報道過王旭東。其中文中介紹到:
1991年春節(jié)剛過,頂著鵝毛大雪,大學畢業(yè)剛一年的王旭東乘坐長途汽車從張掖輾轉來到了敦煌。而在這之前,他甚至不知道敦煌在哪兒,只有10年前父親去敦煌莫高窟旅游的一張留影,能告訴他敦煌的大概樣子。
王旭東出生在甘肅農村,那里水源稀缺,祖祖輩輩靠老天爺賞飯,日子過得異常艱辛。小時候,他經常看見一些水利工程師或技術員扛著三腳架、經緯儀在修水渠,幫鄉(xiāng)親們解決吃水難題。那是他心中的英雄,他童年的夢。
考大學時,王旭東填寫的所有志愿,從一本、二本到???,全都與水利有關。最終,他如愿被蘭州大學水文地理與地質工程專業(yè)錄取。畢業(yè)后,又毫不猶豫地回到家鄉(xiāng)去搞水利。
王旭東來到敦煌,是個很偶然的機會。1991年,敦煌研究院與美國蓋蒂保護研究所開展文物保護合作。美國專家建議,搞石窟保護應該有地質工程專業(yè)的人加入。敦煌研究院到蘭州大學招人,當時的王旭東已經是張掖地區(qū)水電處的一名技術員,在老師推薦下,他決定到敦煌瞧瞧。
那一夜,他獨自一人繞著寂靜荒涼的莫高窟走了一圈??諢o一人的三危山前,那些千年石窟安靜極了,山間風起,石窟似乎正在跟眼前的這個年輕人打招呼。剎那間,王旭東對這些石頭有了莫名的親切感。
第二天,他一口答應留在這里。從此,世上少了一位水利工程師,而敦煌莫高窟多了一位虔誠的守護者。
敦煌第四任掌門人:用科技守護莫高窟
2014年12月,王旭東出任敦煌研究院院長。1944年成立到現(xiàn)在,敦煌研究院歷經70余年,有藝術家常書鴻、段文杰,考古學家樊錦詩,科技文保專家王旭東四位院長。
30年前,敦煌研究院在國內文博界率先開展文物數字化工作,如今,數字技術趨于臻熟,王旭東又進一步提出在網絡上“數字重建”莫高窟,從而讓千年莫高窟“青春永駐”,打破時間和地域的限制,使這些寶貴的藝術財富獲得新的生命。
敦煌研究院目前已經完成了150個洞窟的數字化信息采集,已有30個洞窟能在“數字敦煌”網站上免費三維立體呈現(xiàn),其中的高清圖像,比到洞窟現(xiàn)場借著手電筒光看得更加真切。
帶領敦煌研究院搞文創(chuàng) 產業(yè)多元開花
2017年以來,敦煌研究院以弘揚敦煌文化、講好“中華故事”、助力“一帶一路”建設為目標,以品牌價值建設為途徑,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文創(chuàng)產業(yè)體系。截至2017年底,取得注冊商標108個,其他知識產權30項,全年文創(chuàng)產品銷售額1708.3萬元,取得社會效益、經濟效益雙豐收。
敦煌文化詩巾
敦煌口紅
其中,《一帶一路畫敦煌》涂色書、《給菩薩涂口紅》課程等,以莫高窟的藝術作品為藍本,讓參與者在一描一畫中體會敦煌的文化藝術內涵。與亞馬遜、小米、騰訊等企業(yè)推出的聯(lián)名產品也在網絡上影響不小。而王旭東對于文創(chuàng)也有特殊的考慮。“是真心愿意做文創(chuàng),還是社會趨勢推著走?恐怕得先想清楚這個問題。”他認為,文創(chuàng)一定不能背離價值,要通過文化創(chuàng)意讓遺產發(fā)揚光大,而不是去消費它。
故宮“上新”了!網紅氣質會改變嗎?
即將迎來600歲華誕的故宮,近年來“可鹽可甜”已然成為了新一代網紅。單霽翔在任這些年,故宮批量誕生“網紅”。從文物修復師王津,到故宮文創(chuàng)化妝品,再到文化活動“上元之夜”等等,故宮屢屢在互聯(lián)網上掀起波瀾。而隨著新院長的到來,也有網友擔心,故宮的網紅氣質會改變嗎?
此前,在接受媒體記者采訪時,王旭東曾表示,莫高窟的價值和故宮的價值不一樣,故宮的成功不能復制到敦煌來,但經驗可以借鑒。莫高窟背后更多是佛教文化,是不同文明交融薈萃的多元文化,理解敦煌文化藝術,需要時間、耐心和文化積淀,不能太急躁。
故宮博物院新任“守門人”王旭東會帶給公眾什么新的視野?我們拭目以待。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