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一年多后,滴滴終于重新上架,恢復新用戶注冊。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1月16日下午3點,滴滴發(fā)布公告:一年多來,我公司認真配合國家網絡安全審查,嚴肅對待審查中發(fā)現的安全問題,進行了全面整改。經報網絡安全審查辦公室同意,即日起恢復“滴滴出行”的新用戶注冊。后續(xù),公司將采取有效措施,切實保障平臺設施安全和大數據安全,維護國家網絡安全。
自2021年7月遭遇監(jiān)管后,滴滴經歷新用戶停滯、退市、巨額罰款……此后一直在等待相關部門批準其恢復在國內25款應用程序的新用戶注冊和下載。
分析人士指出,網信部門于去年7月對滴滴全球股份有限公司處以80.26億元的罰款,此次滴滴旗下APP重新上架,意味著監(jiān)管部門對其近兩年的整改已經完結。
2022年12月21日,國常會指出,要堅持“兩個毫不動搖”,支持民營企業(yè)提振信心、更好發(fā)展。支持平臺經濟健康持續(xù)發(fā)展。滴滴在春節(jié)前被宣布解禁,對于提振平臺經濟信心,科技企業(yè)助力消費復蘇,無疑都有積極作用。
當然,對于滴滴來說,關了1年多的“禁閉”后,老司機也要面對新挑戰(zhàn)。
01APP上架,滴滴回魂
過去一年多,滴滴變得低調了很多,主要精力在服務存量用戶上。
其實也不難理解,2021年7月,監(jiān)管部門宣布下架滴滴旗下25款應用程序,存量用戶依然可以正常使用滴滴APP和小程序,受影響的主要是新用戶群體。
從滴滴當年遞交的招股書中可以看到,滴滴全球年活躍用戶彼時就已達到了4.93億人,服務好這部分存量客戶,也是滴滴在新增業(yè)務受限情況下,能夠保持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經營狀態(tài)的基礎。
當然,下架的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從滴滴的財報數據可以看到。
2021年12月30日,滴滴上市后首份財報(包含二季度及三季度財報)披露,滴滴的總收入從2021年二季度的482.12億元,降至了三季度的426.75億元,環(huán)比下降11.48%。
2022年4月16日,滴滴發(fā)布了2021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財報,這也是滴滴經股東投票宣布“退市”決定前的最后一季財報。該季度內,滴滴總收入為407.77億元,較上一年同期的466.99億元同比下滑12.68%;同時,較上一季度的426.75億元,環(huán)比也下降了4.45%。
盈利方面也不容樂觀。2021年一季度盈利達到54.83億元,但二、三季度卻巨虧242.71億元(上年同期凈虧損為7000萬元)和303.75億元(上年同期為凈利潤6.7億元)。好在進入四季度,滴滴的虧損大幅下降至3.83億元,較上年同期的72.21億元收窄94.7%。
對于滴滴虧幅的不斷擴大,業(yè)內人士認為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
一方面,當時,滴滴對旗下社區(qū)電商“橙心”項目投資的公允價值變動,公司也曾在第三季度確認了208億元凈投資虧損;
另一方面,自然也逃不開主APP下架所帶來的經營方面的影響,特別是在這期間內同業(yè)之間“燒錢”搶奪市場,這使得行業(yè)競爭陡然加劇,這對滴滴的業(yè)務造成了一定分流。
從市場情緒上看,司機端、用戶端對于滴滴APP將重回各大應用市場,還是表現出了更強的好感:一來這讓兩端群體、特別是尚未注冊的新人群,在出行體驗上增加了一個選擇;二來不容否認的是,作為出行領域唯一的獨角獸,滴滴在司乘安全、路況識別、線路規(guī)劃等方面領先的不止一個身位。
更進一層的含義是,國內互聯網企業(yè)的一舉一動,某種程度上都是監(jiān)管態(tài)度的折射,結合官方近一段時間對平臺經濟的價值肯定,以及對科技企業(yè)助力實體經濟回暖的肯定,這或意味著,互聯網科技產業(yè)或將迎來一輪新的發(fā)展周期。
02老大回歸,會有補貼大戰(zhàn)嗎?
過去數年來,網約車行業(yè)中可以說一直都是滴滴一家獨大。首汽、嘀嗒、曹操、T3等應用APP最高活躍用戶也不過就在千萬級別,而一些新入局者的用戶僅在數十萬量級,不及滴滴的零頭。
對于市面上的其他網約車APP而言,滴滴出行APP長達一年半的下架,無疑是一次千載難逢的市場機會。
由于出行是生活剛需,滴滴的下架,勢必會讓有出行需求的用戶尋找可替代的網約車平臺。高德、曹操、美團、T3紛紛摩拳擦掌,市場上一度出現了10多個大大小小的網約車平臺,他們開始擴招司機、燒錢補貼、加大地推力度,試圖搶奪市場。
但理想是豐滿的,現實是骨感的。這些撒入市場的營銷費用,似乎并未如預想般美好,為這些網約車平臺帶來什么實打實的“好處”。
2021年三季度,滴滴國內出行訂單量為23.6億單,相較第二季度的25.7億單減少了2.1億單,日均減少233萬單。也就是說,其他出行玩家砸錢獲客這2、3個月時間里,每天共計只分走了滴滴233萬單的市場份額,而滴滴每天的訂單量為2561萬,高出一個數量級。
到了第四季度,其他網約車平臺的補貼力度逐漸減少,分走的訂單量也在同步減少。滴滴第四季度國內出行訂單量為23.07億單,相較第三季度減少4900萬單,日均53萬單,而滴滴每天的訂單量為2508萬。
作為一個新玩家,抖音也在去年12月底開放了交通出行服務的平臺服務商入駐資格,在交通出行入駐欄中,出現了打車/網約車、順風車/拼車、出租車等細分選項。美團打車、T3出行、享道出行等服務商均已入駐于此,只不過網約車小程序尚未出現在抖音的推薦位。
對于老玩家的發(fā)力和新玩家的入場,業(yè)內人士認為對市場格局影響不大,短期也難以撼動滴滴的地位。
一來,經過過去近十年網約車出行“培育”,市場新增用戶其實已經比較有限,無論是燒錢獲客還是開辟新的渠道,其實更多還是對存量用戶的搶奪;
二來,整體上講,用戶端更關注的無非是價格、也就是優(yōu)惠力度,很大程度上對平臺本身的忠實度不高,因此如果各家平臺優(yōu)惠力度大體相同,但滴滴的優(yōu)勢可能依舊是最大的;
三來,即便是希望借此機會登上網約車行業(yè)“老二”寶座的平臺,也無力長久打“價格戰(zhàn)”,站在大市場角度,這注定是不可持續(xù)的。
滴滴歸去來,為了提振士氣,補貼用戶可能是一項最直接有力的舉措,倘若如此,市場恐又將掀起新一輪補貼“大戰(zhàn)”。至于其他網約車APP跟不跟,目前看,可能都將是一種“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決策。
關鍵詞: 網約車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