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聯合國糧農組織調查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全球超過10億公頃鹽漬化土壤因鹽堿程度過高而不能被有效利用,其中鹽堿化土約占鹽漬化土壤的60%。如果能將這部分土地利用起來,全球糧食產量將有望大幅度提升。目前全球在植物耐鹽研究方面方法較成熟且研究力量集中,已取得了很多成果,但對于植物(作物)耐堿機制仍了解較少。
針對這個難題,研究團隊獨辟蹊徑,通過全基因組大數據關聯分析耐鹽堿差異大的高粱資源,發(fā)現了主效耐堿基因AT1,該基因與水稻的粒形調控基因GS3同源。首次揭示了高等生物高抗鹽堿的分子機制,并發(fā)現AT1的調控機制在主要糧食作物水稻、玉米及谷子中也高度類似。在重大理論突破基礎上,合作團隊對高粱進行耐鹽堿育種改良,在寧夏平羅鹽堿地進行的大田實驗表明,AT1基因的利用能夠使高粱籽粒增產20.1%,全株生物量(青貯用)增加30.5%。進一步將AT1基因用于改善主要禾本科作物水稻、谷子和玉米等的耐鹽堿性,在吉林大安鹽堿地水稻增產22.4%—27.8%,在寧夏平羅鹽堿地谷子增產19.5%,同時發(fā)現該基因的改造也能顯著增強玉米在鹽堿地的存活率。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fā)育生物學研究所副所長黃勛表示,該成果是面向我國農業(yè)生產方面的重大需求,從基礎研究著手解決實際問題的典型案例。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