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示范房企”的碧桂園自爆危機之后,有央企大腿的遠洋集團也爆雷了。如若市場繼續(xù)下行,不排除房企還有雷要爆。
曾經風光無限的房地產行業(yè),為何出現這么多爆雷房企?是市場原因,政策原因,還是其他什么原因?回溯2017年以來的房地產調控歷程,或能從中找到答案。
(資料圖片)
與“房住不炒”背道而馳,大象穿上紅舞鞋
2016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的定位。自此“房住不炒”成為房地產行業(yè)政策主基調,延續(xù)至今。
2017年,一二線城市全面限購,各種調控措施紛紛加碼。然而,踩剎車的警示哨,被房企當成了搶跑的發(fā)令槍。
事后來看,可能會對房企老板們的腦回路,感到好奇。在受政策影響如此大的一個行業(yè),他們的政策敏感性去哪兒了?
但在當時,整個行業(yè)可是一派大干快上,熱火朝天的氣氛。
托“漲價去庫存”之福,2017年三四線市場大賣。恒大、碧桂園、融創(chuàng),帶領一幫激進房企,開始狂飆突進。
2016年,克而瑞銷售榜30強門檻是455億,榜首是恒大3731億。2017年,30強門檻變成了689億,榜首則是碧桂園5500億。30強門檻增幅51%,榜首增幅47%。
這些都不是小企業(yè)了,可資對照的是,2017年中國電影總票房559億,整個行業(yè)抵不上房地產第30名的一家企業(yè)。
數百億數千億規(guī)模的企業(yè),50%左右的增速,誰說大象不能跳舞?而且是群舞。
這樣的增速是如何實現的?有兩個訣竅。
一是以小博大,十鍋五蓋。
房企的朋友說,5億的自有資金,一年撬動幾個50億的項目,是業(yè)界常規(guī)操作。
先交一筆土地競拍的保證金,一般為競拍價的20%。拿地之后立刻貸款,貸款到手,抽回前期投入的自有資金,轉投其他項目。三個月開工,半年后開盤,預收房款到手,繼續(xù)抽調到其他項目,重復上述過程。
從預售到交房有兩年左右,需要支付的工程款、材料款、稅費,大都可以延后,等于無償占用大筆資金兩年。
如是滾動操作,開發(fā)的項目越來越多,手中的資金池越滾越大。但是,老板們就不想想,這樣高負債高周轉,累積的風險不也是越來越高么。
二是三四線走量,一二線賺錢。
三四線房價本來就低,漲起來又慢;一二線房價本來就高,漲起來又快。恒大、碧桂園們,在三四線干脆不追求利潤,只追求規(guī)模和速度,大批量開發(fā),通過犧牲利潤換取資金池。然后去一二線城市,賺取利潤。
為了最大化資金利用效率,“高周轉”成為行業(yè)普遍的追求,拿地6個月內開盤成為常規(guī)操作,個別敢于在手續(xù)證件不齊時就搶工的,甚至能縮短到三四個月。
住宅事關千家萬戶的生活品質,本該精細打磨,卻變成了流水線操作的速成品。更為離譜的是,行業(yè)頭部企業(yè)均以高周轉為榮,品牌房企紛紛奮起直追,這種行業(yè)風氣,難道能說是健康的嗎?
但是行業(yè)確實仍在快速發(fā)展。2018年,克而瑞銷售榜30強門檻變成了1005億,榜首碧桂園7286億。只不過,靠高杠桿高負債高周轉來實現規(guī)模增長的房企,猶如穿上紅舞鞋的大象,已經停不下來。
他們看到許家印成為首富,看到碧桂園成為“宇宙第一房企”,看到融創(chuàng)十年從零干到4000億銷售,看到一家家名不見經傳的區(qū)域房企沖進千億俱樂部,總部搬到上海虹橋······
他們看不到的是,中國經濟增長、城市化進程、供給側改革和大水漫灌等合力造就的房地產牛市,彼時已接近尾聲。
與限價限融政策博弈,頭鐵房企屢敗屢戰(zhàn)
既然政策確定了“房住不炒”,怎么可能容忍一二線城市房價繼續(xù)上漲?熱點城市限購之后,又開始了預售價格管制。一些熱點項目,政府指導價普遍低于周邊二手房價格20%以上。
限價之前有過,政策曾經反復,這也培養(yǎng)了房企老板們的另一個習慣:與限價政策博弈。
有房企朋友告訴我一個案例。某高端產品開發(fā)商,在一線城市以100億接盤了一個50億的“地王”項目。由于想做精品,前期研策設計時間較長,融資成本也較高,2017年下半年可以入市時,已經成了要賣150億才能回本的局面。
老板期望高,拍板定價15萬每平,如此總貨值可達200億。但想拿預售證,就得接受12.5萬的指導價。多次溝通無果后,他選擇捂盤,等待限價松動。
十年前,他在通州的一個項目,由于設計過于前衛(wèi)導致滯銷,不得不推倒重來,結果趕上通州多重利好房價暴漲,因禍得福賺了幾十億。
這次不一樣??噶艘荒辏攧粘杀敬蠓黾硬徽f,他等到了更為嚴格的指導價:11.5萬。沒多久,這家房企就爆雷了。
那些在三四線城市獲取資金池的房企,與限價的博弈從2017年延續(xù)至2018年,有些期房都已經成為現房還未取得預售證,但在僥幸心理下仍不肯虧本出售。
畢竟,孫宏斌順馳破產過一次,融創(chuàng)也能卷土重來;許家印2008年一度要跳樓,轉眼間2009年就坐上“直升機”。勝利也許就在再堅持一下?
但龐大的財務成本開始產生壓力,開發(fā)商們不得不加大融資力度。不幸的是,調控繼續(xù)加碼,從交易層面轉到融資層面。
信托開始全面受限;銀行信貸也遭遇了總量控制和比例控制。許多銀行接到的指導是,房地產相關貸款只能減不能增。
房企這下捉急了,千方百計擠進銀行白名單,搶占正在縮小的蛋糕。面對有限的份額,銀行怎么決定?從免責的角度,他們把獨立第三方的銷售榜單列為重要參考指標。
于是,房地產榜單機構迎來了最為滋潤的日子??硕稹⒅兄秆芯吭菏艿阶放?,觀點、億翰也跟著吃肉喝湯。
連調控政策都敢對著干的房地產老板們,為了打榜,除了砸錢,還不惜造假,這在業(yè)內也是公開的秘密。
隨著調控日益收緊,房企不計成本地找錢,到了飲鴆止渴的地步。有人挖銀行高管,有人以高息發(fā)債,有人打員工主意。
有位媒體朋友,對恒大商票當時24%的利息頗為心動。她比我更清楚恒大的問題,但她的理由是,大象從倒下到斷氣,會有相當一段時間,考慮到恒大對媒體的重視,就算危機來臨,她應該有綠色通道拿回本金。
還有家房企內部集資,年息18%,半年結算一次。有位在其中任職的朋友,膚白貌美氣質佳,藝高更兼人膽大,竭盡所能貸了一筆款,投到公司,半年后連本帶利取回,套利一個年薪。后來公司爆雷,更多員工的集資款至今未能收回。
對這些大膽操作我只能表示佩服。從金融常識來說,18%以上的投資回報,是不能保證的,一旦企業(yè)敢以這樣的利息借錢,是非常危險的信號。
從流動性危機到資不抵債
2019年,已有房企開始爆雷。更多房企一邊博弈政策松動,一邊繼續(xù)沖規(guī)模。這時,他們不是不知道危機漸近,而是想在危機爆發(fā)前,搶奪“大而不倒”的“免死金牌”。
為了避免釀成更大危機,2020年,管理層出臺“三道紅線”限制房企繼續(xù)加杠桿,商業(yè)銀行開始抽貸,房企被迫拋售資產還債,走上被動縮表之路。
隨著恒大等房企接連爆雷,有關部門在處理為數眾多的項目時,提出“壓實地方政府責任,保交樓,穩(wěn)民生”。地方政府在保交付壓力之下,紛紛祭出了預收房款進監(jiān)管賬戶的大招。
這意味著項目公司的錢,得交完房子才能拿。公司總部則變成了空殼。原來的十鍋五蓋,必然出現幾口鍋無蓋的窘境,而且總部無計可施。
于是,房企資金鏈加速斷裂,出現債務違約,進而引發(fā)信任危機,銷售受阻,資產打折都無法出售。
表面上看,房企爆雷似乎是流動性危機,流入現金覆蓋不了各項支出尤其是利息,存量資金耗盡后就出現公開市場違約。
由于疫情、經濟及其他原因,房地產市場也在下行,爆雷房企的存貨價值進一步下降,公司資產逐步貶值,直至低于債務。至此,爆雷房企面臨的已經是資不抵債的危機了。
如恒大未經審計的2022年報顯示,公司總負債18,338.19億元,總資產14,685.57億元,已資不抵債。
此前華夏幸福的化債方案,存量資產各種分解,抵消債務,仍剩下550億債務無法消除,留給公司逐步償還。這550億,實際上就是資產和債務之間的缺口。
到了這一步,可能已經沒什么好辦法了,無非是誰來買單的問題。
是市場的原因?總不能把公司戰(zhàn)略和經營策略全部“押注”在市場單邊上漲的預期上吧。
是政策的原因?政策不可能盡善盡美,企業(yè)經營者本就應該充分預估政策對經營的影響,把政策更多當作剛性約束,而不是博弈對象。
休咎禍福盡由心生,諸業(yè)皆是自作自受。不客氣的說,老是飲鴆止渴,難免中毒身亡;老是心存僥幸,墨菲法則必靈。爆雷房企之有今天,還是應該多從自身找原因。(本文首發(fā)于鈦媒體App,作者|胡潤峰 編輯 | 馬金男)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