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輻射對人體的危害很大,可引起急性、慢性放射病,長期接觸可致癌。
核輻射是核爆炸或核事故時產(chǎn)生的大量電離輻射,其基本類型有兩種:一種是電磁波輻射,此時射線具有光速和強穿透力;另一種為粒子(α、β和中子)輻射。粒子輻射中,中子的穿透力很強,α和β射線穿透力很弱。爆炸后數(shù)秒鐘內釋放出來的早期核輻射主要為γ射線和中子射線;爆炸后1分鐘的輻射稱為殘余核輻射,是殘留的放射性物質,其中γ射線的致傷作用最大。人體在接受一定劑量(約1 Gy)的γ射線或中子射線后可產(chǎn)生急性輕度放射病;如接受長期小劑量的粒子輻射,可產(chǎn)生慢性放射損傷或慢性放射病。長期接觸電離輻射及放射性核素可引起腫瘤。放射工作者發(fā)生白血病和皮膚癌的概率增高,接觸放射性物質的礦工易患肺癌,原子彈爆炸和核輻射造成白血病的發(fā)病率增高。
關鍵詞: 核輻射對人體的危害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