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漢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二個大一統(tǒng)王朝,西漢的政治制度基本承襲了先秦乃至戰(zhàn)國舊制。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漢朝初年,時常被后人所詬病的宦官集團暫時沒有登上歷史舞臺,當時出現(xiàn)了獨特的皇權、相權、外戚集團鼎立的局面。
漢代的外戚政治盛極一時,可謂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史學家曾說,
“兩漢以外戚輔政,國家則受其禍”。
由此可見,漢代外戚專權時間之長,影響之大。
漢代外戚盛極一時,外戚既與政治息息相關,也與文學、軍事建立了多層面、立體化的聯(lián)系。
本文就以漢代為背景,淺析漢代外戚勢力的崛起和外戚與文化、軍事之間的聯(lián)系。
外戚出現(xiàn)的政治背景
外戚指的是皇帝的妻子家族和皇帝的母族勢力。
司馬遷在《史記·外戚世家》當中說,
“自古受命帝王及繼體守文之君,非獨內(nèi)德茂也,蓋亦有外戚之助焉”。
漢代外戚的出現(xiàn)是多方因素促成的結(jié)果,劉邦當年建立大漢王朝的時候,朝廷便一直受割據(jù)勢力所影響。
尾大不掉的異姓王給漢朝帶來了極大的統(tǒng)治威脅,劉邦為了鞏固皇權,費盡心機的除掉了韓信和彭越等人。
雖然說劉邦設計殺掉了這些異姓王,但是的同姓王卻迅速崛起,劉邦為了綿延國祚,把目光放在了皇室子女的身上。
他期待宗室皇族能夠相親相愛,共同拱衛(wèi)漢室,因此他將親生兒子設為外藩,賜給了他們藩地,要求他們輔佐漢室。
但是可惜的是這些外姓王到藩地就藩之后,并沒有如劉邦所愿,誓死為漢廷效忠。
漢朝經(jīng)常會發(fā)生同姓王反叛朝廷的事件,后來發(fā)生的七國之亂給漢朝帶來了極大的統(tǒng)治威脅。
漢代統(tǒng)治者對封出去的藩王失去信心之后,開始另辟蹊徑,尋找起了其他愿意忠于皇家的政治勢力,讓他們來充當自己的心腹,為自己辦事。
于是與皇帝有姻親關系的外戚便成為了帝王青睞的聯(lián)盟對象,外戚就這樣在皇帝的扶持下迅速崛起,政治地位飆升,掌握了大量實權。
外戚在宗法關系的掩蓋下,成為了皇帝身邊最堅實的伙伴,外戚剛剛興起的時候,對皇帝極為忠誠。
彼時,漢朝出現(xiàn)了一個以皇帝為中心,以姻親關系為紐帶的新勢力集團,外戚起到了拱衛(wèi)皇權的作用。
史料記載,東漢皇后幾乎全部來自于功臣豪強之家,皇后的母族也經(jīng)常用聯(lián)姻的方式來鞏固外戚的特殊地位,讓自己的兒女與皇室子女結(jié)為姻親,外戚和皇家成為了一根繩上的螞蚱。
外戚在發(fā)展的過程中分走了皇帝手中的權力,形成了皇權、相權、藩王權之外的第四股勢力。
按理來說,主張君主集中制的皇帝應當對此極為抵觸,但漢代皇帝卻認為外戚是依附皇權而生的,不需要過于遏制。
在皇帝的扶持下,外戚迅速發(fā)展,如走馬燈一般頻繁的在政治舞臺上出現(xiàn),漢朝出現(xiàn)了諸多外戚獨斷之事,他們完全控制了朝政大權。
漢代的外戚不僅會通過姻親的手段,從后宮入手,干預朝政,而且還會從前朝入手,通過選官制度培植屬于自己的外戚勢力。
西漢時期,選官制度代替了傳統(tǒng)的世卿世祿制度,漢代的選舉以察舉制度為主,彼時的選舉制度尤為紛雜,選官制度標準模糊,給了外戚極大的操縱空間。
東漢末年,民間甚至還流傳著,
“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
外戚通過手中已有的權力,干涉選官之事,將屬于自己的勢力安插進中央和地方的各個官位上,盤根錯雜的控制著中央和各地的政府部門。
漢代外戚權力最盛之時,甚至還超過了皇權,他們不僅能夠隨意決定官員的任免,而且還能直接插手朝政,影響皇帝的決定。
到了東漢中期,原本用來選人才的選官制度已演變成了外戚網(wǎng)羅黨羽的工具。
綜上所述,漢代外戚集團的崛起尤為特殊,他們是皇帝親手扶植的力量,外戚壯大之后,直接干預了朝政,并影響了當時的文化風氣。
外戚家族的文學創(chuàng)作與選擇
漢代的外戚家族可謂是盛極一時,他們不僅在政治上擁有超高的話語權,能夠干涉皇帝的決策,而且在文學上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
漢代的外戚文學與儒學教育密切相關,他們的教育和作品中充斥著儒家特色。
漢朝統(tǒng)治者信奉儒家思想,確立了儒家統(tǒng)治的正統(tǒng)地位,漢代儒家吸收和納入了其他學派的思想精華,對自身的思想內(nèi)容進行了一定的更改,建立了一套完備的思想體系。
漢代思想家董仲舒以儒學為核心,納入了陰陽家、道家、法家、墨家等學派學說,建立了一套“天人感應”的龐大體系。
通過大一統(tǒng)的模式推廣君臣父子、尊卑禮儀,對后世影響極為深遠。
儒家思想成為統(tǒng)治思想之后,儒家經(jīng)典便成為了天下學子必學之書,儒家學者不僅擁有漢代最高法典的解釋權,而且儒家所制定的倫理道德標準還成為了君主選賢選才的判斷標準。
外戚出身顯赫世家,有著極高的文學修養(yǎng),因此漢朝的外戚多通經(jīng)好儒,有著顯著的重儒傾向。
清朝學者趙翼說,
“西漢開國,功臣多出于亡命無賴;至東漢中興,則諸將皆有儒者氣象,亦一時風會不同也”。
講述了東漢文臣將帥多有儒者風范的社會狀況。
外戚崇尚儒學,對經(jīng)史信手拈來,他們好讀《春秋》《楚辭》,對董仲舒的政治主張有深刻的理解,他們多禮賢,門下如儒生濟濟。
外戚不僅深受儒學思想所影響,而且還培養(yǎng)了大量好儒的學子和官員,他們倡導儒學教育,興辦學校,并廣納天下儒生,外戚為儒學的發(fā)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東漢外戚的創(chuàng)作風格受儒家思想所影響,帶有極強的政治色彩,他們直接促進了內(nèi)朝制度的建立,創(chuàng)造了大量文章詩歌來贊頌天子治理天下,并影響了漢代賦學的轉(zhuǎn)捩。
漢代之外戚能征善戰(zhàn),軍事能力高強
錢易說:“外戚盛本枝,櫛比列封侯”。
對于封建統(tǒng)治者來說,最關注的便是國家的軍事發(fā)展,那些掌握著國家軍權的官員無異于掌握了國家的命脈。
歷史上許多發(fā)起政變的背叛者都是領兵之將,因此,歷朝歷代的統(tǒng)治者都會找自己非常信任之人來掌管兵權。
外戚作為漢朝權臣輩出的群體,出現(xiàn)過許多能力超強的武官。
例如封狼居胥的霍去病、直搗龍城,收復河朔的衛(wèi)青、封侯拜將,護國有功的霍光、遠征西域,會戰(zhàn)匈奴的李廣利都是外戚出身。
霍去病的名字在中國可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他曾經(jīng)率八百單騎,深入大漠,兩次功冠全軍,十九歲便當上了嫖騎將軍,曾兩次指揮河西之戰(zhàn)。
他帶領華夏民族第一次占領了河西走廊,絲綢之路的開辟,他功不可沒。
霍去病創(chuàng)造了諸多軍事奇跡,他曾追擊匈奴到狼居胥山,他用兵靈活,為漢代的軍事擴張和安定立下了汗馬功勞。
霍去病之所以能夠在年少之時擁有如此之大的軍權,領兵作戰(zhàn),不僅是因為他能力非凡,更因為他的身世高貴。
他是漢武帝的皇后衛(wèi)子夫的外甥,他依附于外戚掌權,也成為了外戚勢力最大的保障。
漢朝杰出將領衛(wèi)青是衛(wèi)子夫的親弟弟,霍去病的舅舅,他在衛(wèi)子夫被選入宮中之后,一步登天,經(jīng)常跟隨漢武帝外出圍獵。
后來升任為車騎將軍,衛(wèi)青多次遠征匈奴漠北,功敗大司馬大將軍,可謂是羨煞旁人。
霍光護國有功,漢武帝當年去世之時,將鉤戈夫人之子劉弗陵立為了儲君,欽點霍光為托孤大臣,賜予了霍光輔政之權。
霍光掌權后廢立二帝,可謂是權傾朝野,位及人臣,而李廣利是漢武帝李夫人的哥哥,他在滅大宛國的過程中,立下了汗馬功勞,對匈奴造成了極大的傷害。
上述外戚都對漢朝的軍事發(fā)展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漢武帝在位之時,外戚的軍事戰(zhàn)斗力可排在漢朝之首。
客觀來說,漢朝的外戚并非是一無是處的,他們在政治上緊緊依附于皇權,與皇帝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
他們曾成就過皇帝,也做出過奪權之事,他們文武齊驅(qū),影響了漢代文武的走向,是后人研究漢史無法避開的重要群體。他們就像一顆短暫劃過的流星,在綻放后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參考資料:
1.《漢書》
2.《史記》
3.《漢武帝傳》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