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二戰(zhàn)時期的德國,人們往往都會想到當時叱咤歐洲,不可一世的納粹政權。二戰(zhàn)時期的德國,不僅軍工、機械制造十分強大,其科技實力也不可小覷。
噴氣式發(fā)動機、極為先進的雷達系統(tǒng)以及導彈的制導技術等等,比起盟國的實力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可即便如此,納粹德國仍然沒有制造出核武器,而是盟國中的美國率先實施了"曼哈頓計劃",并在戰(zhàn)爭末期研制出了核彈,并對軸心國的日本投出。
(資料圖)
核武器的破壞性是十分強大的,以至于經過核彈轟炸的日本不僅百姓流離失所,城市幾近破壞殆盡,其政府也因此發(fā)布投降詔書。
可見核彈這一軍事武器,在二戰(zhàn)中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而這一武器的研發(fā),則成了戰(zhàn)局以至于之后發(fā)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一、 德國人才的流失
1.瘋狂的種族政策
納粹德國的政治政策,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種族消亡政策。二戰(zhàn)時期的納粹德國以迫害猶太人,而臭名昭著。
納粹政權污名化猶太人,為的就是激起民粹主義。消滅猶太人的同時,以病態(tài)的主義——雅利安民族是優(yōu)等民族,通過敵視其他民族,以此來團結國內的動員能力。
為的就是在二戰(zhàn)中能夠更多地凝聚本國的戰(zhàn)斗力,為自己侵略世界的惡行樹立一個看似正當?shù)睦碛伞?/p>
2."二等公民"的科學家
納粹政權對其他民族的"潑臟水",使得同為德國人的其他民族被認作是"二等公民"。這就像印度的種姓制度一樣,在德國的社會中劃分了民族優(yōu)劣階級。
而作為"二等公民"的普通百姓難以掀起波浪,但在科學家中,可不乏其他民族的德國科學家。
這些科學家中,有相當一部分在1942年,德國初步探索鈾計劃時,并不迫切地希望能夠獲得成功。
其原因正是因為德國社會并沒有將他們視作一體,而是作為永遠都比不上雅利安人的民族區(qū)分看待,這當然是科學家們心灰意冷。
二、 沒有安全的科研環(huán)境
1. 德國本土被進攻
1944年6月,盟國的軍隊在諾曼底搶灘登陸,開辟了歐洲的第二戰(zhàn)場。作為二戰(zhàn)時期轉折后的一次主要進攻。
諾曼底登陸有著強有力的軍事意義和象征意義——盟軍在經過二戰(zhàn)時期的防御、轉折階段,終于在1944年發(fā)起了反攻。
而諾曼底登陸后,蘇聯(lián)在東線同樣發(fā)動進攻,兩面夾擊的困境可以預見德國軍事上的慘敗。這樣的困境使得當時的德國人民心惶惶。
在可以預見的失敗中,大家都在考慮自己的安危。同樣的,本土都無法保護的國家,自然就沒有能力給人民安全感,國家和民眾"勞燕分飛",只是時間問題。
2.挪威的莫維克爾工廠被破壞
納粹德國研發(fā)核彈的失敗,與挪威的莫維克爾化工廠被破壞,有著一定的相關性。挪威的莫維克爾化工廠,是當時世界上唯一的、能夠生產重水的工廠。
而在德國的鈾計劃中,重水作為研發(fā)核彈的相關材料,莫維克爾化工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這個化工廠在挪威人的反抗中,通過泄密告訴了英國。
于是乎,在丘吉爾的快速反應下,化工廠被組建的轟炸隊伍化為了廢墟。莫維克爾化工廠被破壞,導致的是德國的鈾計劃直接"破產",重水的產出基本為零。
三、 納粹領導人的"短視1. 鈾計劃的支出少
二戰(zhàn)時期的德國生產力比不上盟國中的其他國家。用鋼鐵產量來說,1940年的粗鋼產量,美國六千多萬噸,蘇聯(lián)和英國都是兩千多萬噸。
而在武器的生產中,德國的轟炸機、戰(zhàn)斗機、攻擊機都不如盟國的裝備。在軍事裝備上投入都如此捉襟見肘的德國財政,自然沒有更多的錢去支持鈾計劃的實施。
而鈾計劃作為當時十分尖端的科研研究,其消耗的財政支出無疑是巨大的。孱弱的德國生產力自然支撐不起這樣的支出。
2. 尖端科研的缺失
殘酷的種族政策使得國內的精英大多投靠了盟國,如美國、英國、蘇聯(lián)等。其中包括的有大部分的科學家,納粹執(zhí)政的開始,就有著大約三千余人的學者離開了納粹德國。
同樣的,四分之一的物理學家也因此離開了德國,大約一半的大學教授失去了其職位。這顯然的就是德國科研的一大損失,其影響也不只是核武器的研發(fā)失敗。
不僅如此,納粹德國的政權通過敵視其他民族的方式,使得大量的外籍科學家人人自危,瘋狂的種族政策逼迫他們出走德國,加入了同盟國的行列。
3. 一味依賴閃電戰(zhàn)
德國閃擊波蘭的計劃成功,讓德國嘗到了甜頭。這種快速襲擊制敵取勝的方式,讓德國的機械化部隊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而對機械裝備的提升成為了納粹德國主要的支出。
閃電戰(zhàn)的成功使得德國以最小的代價拿下一片地區(qū),而德國想通過復制這樣的戰(zhàn)斗方式征服世界。
然而可惜的是,閃電戰(zhàn)的輝煌只持續(xù)了一小段時間,最終以被美國空軍以"活靶子"結束了閃電戰(zhàn)的輝煌。
四、總結
二戰(zhàn)時期的納粹德國科技強大,制造出當時十分先進的機械化部隊和眾多先進的機械設備。然而不幸的是,納粹德國瘋狂的種族主義政策和民粹主義,將德國拖入了戰(zhàn)敗的泥潭。
不僅如此,納粹德國非正義的戰(zhàn)爭舉動,才是他們戰(zhàn)敗并且臭名遠揚的原因,而不僅僅只是科技抑或是軍事實力的不夠強大。
軸心國的殘酷行為體現(xiàn)在他們的錯誤政策上,并因此失去了世界人民的支持。世界是希望和平的,一戰(zhàn)、二戰(zhàn)的極短的時間,使得世界人民流離失所,失去了安穩(wěn)的居所。
由此看來,納粹德國的核武器沒有研制出,不僅僅是因為客觀原因,對當時甚至是世界來說,當時無核的納粹德國是世界人民的幸事。
參考文獻:
《第三帝國的興亡》
《二戰(zhàn)通史》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史》
文/史海觀復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