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何時何地,賣空似乎總是一個有爭議的市場行為。
在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大量賣空行為被指加劇了市場波動,并因此一度被禁止——盡管最終起到的效果甚微。而在事后,一些著名的大空頭反而因成功地“預警”到美國次貸危機,備受各方贊譽。
而在過去一個月,類似的劇情正又一次上演……
【資料圖】
隨著美聯(lián)儲過去一年的激進加息,導致部分銀行持有的長期資產價值大幅縮水,美國地區(qū)銀行的問題開始積聚。部分貸款機構還面臨著加密貨幣和科技公司“寒冬”的挑戰(zhàn)。上月,當儲戶失控般地擠兌外逃,地區(qū)性銀行的股價普遍受到打擊時,潛藏的“大雷”被徹底引爆了!
這場美國區(qū)域性銀行的信任危機始于3月8日,當時,硅谷銀行宣布將通過融資,填補因出售證券而造成的近20億美元損失。短短兩天后,美國監(jiān)管機構便宣布接管了這家“轟然倒塌”的銀行,其他一系列區(qū)域性銀行的股價也因此受到拖累。就在那個周末,位于紐約的簽名銀行也宣布破產。到3月中旬,第一共和銀行股價跌幅超過了80%。
而如今,在硅谷銀行倒閉事件發(fā)生整整一個月后,許多業(yè)內人士正開始把目光瞄準向了最初曾并不那么起眼的大量銀行股空頭——這些賣空者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助推了股市的螺旋式下跌?
他們究竟扮演了這場危機“吹哨人”的角色,還是僅僅是借著他人痛苦而獲利的“投機客”?
從大量事后數(shù)據以及賣空者的言論看,答案很可能是:兩者兼而有之……
銀行業(yè)危機前確實有“吹哨人”存在
可以肯定的是,在本輪美國銀行業(yè)危機爆發(fā)前,確實有著不少敏銳的“吹哨人”存在,一些賣空者很早就曾在公開場合表達過他們對硅谷銀行等區(qū)域性銀行的負面看法。
賣空者Jim Chanos在3月13日的致客戶信中就曾表示,一些投資者去年夏天其實就已經知道硅谷銀行底層資產負債表存在問題,可是直到該行“突然試圖籌集資金時……大家才開始真正關注”。
Chanos很早便做空了這家上月爆雷的銀行。而根據采訪和公開發(fā)布的信息顯示,除Chanos外,至少還有一些做空者早在危機爆發(fā)前就做空了區(qū)域性銀行,其中包括:
William C.Martin:在2023年1月做空了硅谷銀行;
Orso Partners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Nate Koppikar:2021年初做空了硅谷銀行
對沖基金Argonaut Capital Partners創(chuàng)始人Barry Norris:2022年末做空了硅谷銀行;
Bronte Capital Management基金經理John Hempton:2021年末做空了簽名銀行
Marc Cohodes:2022年11月做空了Silvergate銀行
……
對沖基金管理公司Seawolf Capital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Porter Collins表示,他很早就意識到利率上升可能會對銀行造成怎樣的打擊,并在2022年初做空了硅谷銀行、簽名銀行、第一共和銀行、Silvergate銀行和嘉信理財。
“有一些警示信號,那些仔細觀察的人很容易就能捕捉到,”他表示。
貪婪的“投機客”大軍
然而,在扮演危機“吹哨人”角色的背后,人們顯然也不能忽視的是,大量賣空者確實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劇了銀行股的跌勢和市場恐慌,尤其是他們的行為本身,便會帶來不可預料的滾雪球效應……
非營利性行業(yè)組織Better Markets總裁兼首席執(zhí)行官Dennis Kelleher表示,“在銀行業(yè)爆雷前的幾個月,做空者其實就已準確地警告了市場——硅谷銀行因管理不當存在著高度的危險性。但問題是,一旦暴雷真的發(fā)生,更多的空頭便會因為各種動機而加大做空銀行業(yè)的力度。”
根據數(shù)據追蹤公司S3 Partners的統(tǒng)計,截至上月初,空頭頭寸一開始其實僅占硅谷銀行流通股數(shù)量的約5%,占第一共和銀行的約3%,占簽名銀行的約6%。標普全球市場和ORTEX的統(tǒng)計也都得出了類似的結論。
然而隨著3月銀行業(yè)危機的發(fā)酵,這些銀行股的空頭頭寸開始集體增加。在上述三家機構的數(shù)據中,到了3月底,第一共和銀行的賣空比例最高達到39%,硅谷銀行最高達到了19%,簽名銀行最高達到了11%。
據知情人士透露,在股價持續(xù)出現(xiàn)兩位數(shù)暴跌后,第一共和銀行在上月最危急的時刻甚至曾一度擔心,大量的空頭集聚可能會加劇其所面臨的困境。隨著這場危機的愈演愈烈,摩根大通股票分析師在3月17日也發(fā)布報告稱,賣空者正在“集體推動銀行擠兌”。
而這場震驚全球的銀行業(yè)危機,最終也不出意外地令這些空頭獲得了豐厚的回報。S3的數(shù)據顯示,3月份美國區(qū)域銀行股的整體做空收益達到了47.6億美元,按照134億美元的平均空頭頭寸計算,回報率高達35%。
風險資本家David Sacks不禁在推特上問道:“卑鄙的賣空者”是否利用社交媒體,加劇了儲戶從硅谷銀行的出逃?
而無論如何,在這場美國銀行業(yè)危機爆發(fā)一個月之際,人們雖然可能已經度過了最初的市場動蕩,但留下的疑問和未解謎團還有很多。
這些如今以勝利者姿態(tài)示人的銀行股空頭們,其功過是非也料將留待世人評說。
文章來源:財聯(lián)社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