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從上海2011年開始征收房產稅,這些年不斷調整房產稅增收細則來看,房產稅未來必然會征收,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2017年3月,全國兩會的新聞發(fā)布會上,新聞發(fā)言人表示,全國人大常委會把制定房地產稅法列入了五年立法規(guī)劃。
“房地產稅”,不僅完全契合這句話的要求,更能填補上房地產交易、土地出讓金雙重減少的收益,開征,正當其時。
只不過,已經在路上的房地產稅,怎么征收才能稱為合理?
面對急轉直下的房地產業(yè),地方政府能如愿開征房產稅嗎?
從2018年開始,房地產市場急轉直下,房子、土地賣不動開始成為日常。
房地產行業(yè)也開始發(fā)生質的改變,宏觀調控措施雖然得到有力落實,但目前促剛需房交易效果也是逐年下降。
2022年,全國各大、中、小城市分多輪,連續(xù)、密集出臺刺激房地產業(yè)發(fā)展的政策。
房地產市場不能回暖,政府財政至少減少三筆收入來源:土地交易收入、房地產交易稅,與房地產業(yè)息息相關的其他產業(yè)的稅收收入。
去年底,有媒體稱,“2022年土拍熱度已處于冰點?!?/p>
2022年,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土地出讓金)66854億元。而2021年這個數字是8.7萬億元。2022年相比2021年,降幅為23.3%,絕對值下降超2萬億,為歷史最大幅度下降。
地不好賣了,直接影響著過去地方政府靠賣地賺錢提升地方政府總收入的比例。
過去20年來,土地出讓金(即“賣地”所得)收入是地方政府較為關鍵的收入來源,占比約為地方政府總收入的50%。
從2021年開始,房價漲不動了,銷售量和銷售總額到2022年底趨近腰斬,地方財政將面對沒錢之后各項市政建設開支的赤字問題。
部分地方政府鼓勵公務員買房,用極低的首付比例和房貸利率,同時房貸LPR也一直在下調。這一系列舉措都是為了同一目標:刺激剛需房和改善房的交易。
可是不管怎么刺激剛需房和改善房的銷售,城市范圍內的新房總會越來越少,二手房越來越多,新房購房者也會不斷下降,買新房的人數變得極少的時候,賣地的財政收入就幾乎沒有了。
這個時候也許是專家提議也許是市場經濟體制與國際接軌的改善方案誕生了,政府找到了一個新的財政收入來源——房產稅。
扭轉增量房產收交易稅的方式轉為存量房產收稅,覆蓋的人群也不少。
資產總量達到一定規(guī)模的時候,存量稅必然是比增量稅更為可靠的。
也就是說,現(xiàn)在政府還在制定促銷費,保交房等政策,但當房子再如何促進也沒有人買,置換率也不高的時候,并且已經買房的人房貸基本都還到1/4-1/2階段,這時候,房產稅就要開始全面大范圍開征了。
不管地方政府意愿如何,開征房產稅是必然的趨勢。
居民層面:中國該不該收房地產稅?
“稅收是喂養(yǎng)政府的奶娘?!?/p>
我國的個人所得稅納稅人群只有一億左右,個稅占稅收比例只有百分之八,而國外發(fā)達國家個稅占比為百分之三十到四十。
主要納稅人群是剛剛吃飽肚子的工薪階級。顯而易見,個稅的收繳存在巨大漏洞。
近幾年,娛樂圈眾多明星大腕、帶貨網紅、紛紛因偷稅漏稅而塌房,被處以巨額罰款,全面封殺以儆效尤。
2023年正式全面鋪開的金稅四期,就是將銀行、海關、甚至包括個人社交軟件、手機號等等云端數據全面聯(lián)通,通過背后的算法,精準的鎖定實際收入與個稅申報不符的高危人群,推送給稅務部門。
金稅四期充分的彌補了金稅三期以票治稅的致命漏洞——陰陽合同,而這恰恰正是眾多明星網紅們偷漏個稅的不二法門。
金稅四期來了,先從明星大腕身上開刀,畢竟一個明星網紅直播的偷稅漏稅就可以抵千萬窮頭百姓。
如果金稅四期運行順利,高收入群體主動納稅,稅收得以顯著增加,房地產稅估計還能延緩幾年,以換取房地產泡沫的逐步消解。
一但達不到預期的效果,那么,房地產稅全面鋪開將是最后的選擇。
此前,中國房地產市場的高速發(fā)展已經引起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在這個市場中,除了房價高漲的問題外,稅收也成為了人們關注的焦點之一。
人們將房地產業(yè)比作資金的“蓄水池”,是因為它積聚了大量的資金,創(chuàng)造了大量的稅收,拉動了經濟的快速增長。
房地產及其相關的產業(yè)產生的稅收、土地交易收入,減少雙重疊加,導致地方財政吃緊,公務員發(fā)不出工資,基礎設施建設、更新進度減慢,公共基礎服務難以為繼……
房地產稅遲早要收,但不是現(xiàn)在,房地產稅一旦開征,房地產市場泡沫立馬破給你看,魚死網破。但現(xiàn)實是地方政府沒錢了,怎么辦?
因此,收取房地產稅可以在多方面發(fā)揮作用,減少房地產市場中的投機需求,降低房價,從而使更多的人有機會擁有房屋,促進經濟發(fā)展。
房產稅的本質是不會改變的,其最大的本質就是調節(jié)房地產市場機制和收入分配,補充政府稅收收入和稅收體系。
目前國內經濟增速放緩,財政壓力較大,特別是近兩年房地產市場低迷,土地財政也捉襟見肘,試點多年的房地產稅也因此遲遲無法全面開征。
隨著疫情防控放開,加上政府靠賣地取得的財政收入逐年減少,債務風險增加,開征“房產稅”或許已經不是或許,而是勢在必行。
6年前,人們考慮的是征收房地產稅能否抑制房價,增加房地產業(yè)市場供應;而今要考慮的是,能征出多少資金。
因此在居民層面,“中國該不該收房地產稅”的問題也在房地產稅試點以及各項立法程序開始之后,悄然轉變討論“中國哪部分人群應繳納房地產稅”以及“中國的房地產稅繳納計算公式”。
全面開征房地產稅,將會對我們產生什么影響?以后買房該怎么考慮房產稅問題
對于房產稅開征試點城市上海而言,征收的房產稅已經有十多年了,2022年和2023年的調整只是基數調整帶來的新一年的變化。
本質上這都算是針對普通個體征收的一種稅種,雖然方式可能不一樣,但是制定的邏輯相近,或許我們可以從上海的房產稅開征數十年的經驗中得到一些參考。
上海起征房產稅,一般是針對本地居民家庭第二套及第二套以上的住房才征收房產稅。
第一套住房并不征收房產稅,并且和面積無關,就算手上持有一套上海的別墅,200-300平米,也不在征收范圍。
而針對本地居民家庭第二套也絕不僅僅只是針對持有套數,還需根據居民家庭人均住房面積來計算,夫妻以及未成年子女免稅人均面積均為60平米。
上海房產稅的征收標準,在2022年有一條基準線,基準線之上是收0.6%,基準線之下是收0.4%。2023年基準線調整為88860元/平。
關于二手房的房產稅的價格標準,是根據一手房的成交均價來的。
稅率分界線=上一年度新房成交均價×2。
嚴格意義上征收標準的不同,我們認為差別可能是豪宅和普通住宅的區(qū)別。
購房方面,上海內環(huán)內500萬以上和500萬以下交易稅點也不同。和征收房產稅政策的差別有異曲同工之妙。
某種程度上,一手房和二手房的定價體系算是互相干擾了。
一手房決定二手房的房產稅,但是一手房定價同樣也會參考二手房體系,這也決定了每年的定價都會調整。
這是比較少的在官方層面我們可以看到關于房價的數據,除了2012年、2018年下跌,其他都是在上漲,夸張如2016年、2017年,漲幅都在20-30%,平均下來,上海樓市一手房均價每年漲幅9.72%。
當然了,均價不能說明任何,因為供求結構會影響數值,但這也確實是官方看到的一個價格波動。
除了有征收房產稅的政策,還有關于退稅(減免)方面的政策。
從上文可以看出,即便將來在全國范圍開征房產稅,房產稅針對的也只是少部分人,打擊的更是少部分的少部分炒房客。
大多數中國居民其實都不在房產稅的征收范圍。
但是將來如果全網合并數據,全國范圍統(tǒng)計家庭名下房產數量,也未可知。但從趨勢上看,不太現(xiàn)實。
此外,真正意義上地開征房產稅也需要解決兩個難題。
其一,房產稅首先需要解決的難題,就是土地制度問題。
目前我們購房的方式,只是向國家買了住房的使用權,相當于我們租用了國家土地70年的期限,現(xiàn)在房產稅是以我們消費者的房子為征收對象,那么70年之后是不是就不征收了?以及70年產權續(xù)期的時候,是否還需要征收額外的土地租用費用,或者說土地租賃會不會返稅給我們,這都是需要確定和解決的事項。
其二,房產稅還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不動產全國聯(lián)網問題。
如果全國房產信息不聯(lián)網,就沒法對這部分人群進行按照房子為對象去征稅,那么漏網之魚就會變得非常嚴重,這樣房產稅征收和調節(jié)收入分配就沒有任何意義。
但是如果全國的房產均納入征收范圍,如何協(xié)調和統(tǒng)計征收過遺產稅的房產產生的房產稅等等問題,將來也會成為需要討論清楚的方向。
稅疊加稅征收的方式,目前看也不是很可取。
政策制定的當初就想好,是讓大部分人減免甚至不用繳納。這是當初制定上海房產稅的初衷。
但是未來二手房交易稅,父母名下房產作為遺產過戶給子女產生的遺產稅,改善房的房價波動等問題,都將成為未來全面開征房產稅時,居民層面會遇到的問題。
上海等試點10年房產稅的城市設定的這個稅收開征邏輯,未來在其他城市也大抵是如此。
也就是說,三口之家,房子在180平米以下的其實都不需要繳納房產稅,如果你努力生一個二胎,240平米的房子都不需要交稅。
這個人均60平米的標準制定的還是很有魄力的,要知道十幾年前的上海人均居住面積只有十幾平,哪怕是在現(xiàn)在也只有37平米人均,遠沒到60平米。
從這個公式里面我們可以看出哪些是房產稅傾斜人群,一就是本地人,二是多人口家庭,所以這個政策本身是有態(tài)度的,落戶、結婚、生子都是在這個城市的更優(yōu)生活選擇。
相對而言,以后帶教育、醫(yī)療等資源,距離更靠近市中心的小戶型40-60平米房產,有可能還能比改善型120-180平米的房價波動更小。畢竟,一個家庭持有2套內環(huán)小戶型,40+60也才100平米房產。
但是在首套內環(huán)小戶型40基礎上,考慮中外環(huán)改善型住房也將優(yōu)先90-100左右的面積了。
這樣看來,外環(huán)邊的135-150平米房產對比中環(huán)內的60-90平米房產,價格差不多的情況下,為了節(jié)約未來家庭房產稅的年均固定支出,中環(huán)內的60-90平米房產以及內環(huán)內的40-60平米房產在未來價格會更趨于平穩(wěn)。
自房產開始有了租賃的商用價值,城市開始劃分一二三四線,房產作為一項固定資產,征稅變成一種經濟常態(tài)之時,從試點城市中的高凈值人群來看,抵觸情緒并不明顯?;蛟S,人們開始從房產上收取租金的那日起,房產被賦予商業(yè)地產、家用住宅、熱門學區(qū)等價值屬性后,房產交易和租賃逐年被納入征稅的經濟活動范圍,就是早晚的事。而對一項能產生經濟價值的資產征稅,于每天都在參與經濟活動的人們而言,認知和心理上或許都是認可的。
關鍵詞: 房地產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