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為直播文字實錄,經鈦媒體APP編輯刪減】
華楠:什么是研學旅行,研學和旅行有什么樣的關聯(lián)?
(資料圖)
董雪慧(OTA平臺親子游學負責人):研學旅行是“研學”與“旅游”的結合體。國家旅游局對研學旅行的概念明確界定如下:研學旅行是以中小學生為主體對象,以集體旅行生活為載體,以提升學生素質為教學目的,依托旅游吸引物等社會資源,進行體驗式教育和研究性學習的一種教育旅游活動。
給孩子報研學團之前,先問問孩子愿不愿意去
華楠:休學旅行和研學旅行有什么區(qū)別?
董雪慧( OTA平臺親子游學負責人):修學旅行來源于西方,老師帶著學生外出寫生或者去森林里進行一場沒有固定主題的自然活動;研學旅行有一個共同研究的主題,讓孩子們自己去發(fā)現問題,探索問題,得出結論,并且給出這個問題的解決方案,希望孩子能夠自主式的學習。
劉云奇(成都紫云書院創(chuàng)始人):休學旅行和研學旅行核心的區(qū)別在哪里?據我所了解的國外的大學生,他們休學旅行是沒有目的,我就是去旅行,我就是去增長自己的眼界的,我想去哪里去哪里。去不去旅行,去哪里旅行決定權在學生自己。比如說我一個學繪畫的,想去盧浮宮去看一看,我想去德國,去瑞典看一看他們的教堂,去看一看哥特式的建筑,他們有自己很明確的一個想法。
但是研學旅行決定權不在學生本人,現在很多孩子根本就沒有什么想法,有些孩子甚至想整個假期我就宅在家里,把作業(yè)寫完,玩玩手機,我就很快樂。你要讓我出去,那么熱的天兒,北京40多度,他(小孩)想不想去,這本身不是他能決定的問題。所以說休學旅行也好,研學旅行也罷,最重要的是決定權能不能還給學生本人。
中產階級的焦慮不要販賣在孩子身上
華楠:研學旅行大概要花費多少天?
董雪慧(OTA平臺親子游學負責人):如果是國內的話更多的是以周來計算,比如說五天、或者七天,因為一周對于家長和孩子來說都好安排?;蛘呤莾芍埽铋L就不超過三周了,基本上兩周差不多是目前主流的這樣一個研學時長。
華楠: 一周到三周的時間里,研學旅行是否能夠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
劉云奇(成都紫云書院創(chuàng)始人):如果說我們僅僅是因為家長的中產階級焦慮,別人去了,我也得去,別人去的北京,那我再怎么也不能比北京差,我得是上海,你要說你去成都、武漢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那這樣你說孩子一個星期、三個星期,他根本沒問題,他最大的問題就是這兒到底好不好玩兒。
我自己是孩子家長,我能理解他們的心理,孩子根本沒有什么其他的想法,研什么學什么,他們根本不在意,他們在意的是好不好玩?就是他自己愿意去,如果他連這個意愿都沒有,你說讓他去學什么,我不相信。父母在讓孩子去之前,有沒有清楚的告訴他,這研學營有可能人很多天氣很熱,有可能行程的安排不如你的想象,有很多時候你做的事情并不是你想做的事情,但是,有可能你還必須得去服從。這樣的情況下,你想不想去?
如果你想去,那孩子去那都無可厚非。父母根本不跟孩子說這些問題,就是說別人都去了,你也去,哪怕到清華門口去照照相。
把清北當做打卡點,對孩子毫無意義
華楠:如何看待“清華北大研學游”?現在的研學是否已經和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馳?
劉云奇(成都紫云書院創(chuàng)始人):我前兩天才從北京回來,我?guī)Ш⒆觿偤镁腿チ艘惶饲迦A,因為天氣很熱,進去主要看了看清華西二門,進去照了一張相,剛好在畢業(yè)季,孩子和穿著畢業(yè)服的學生照了幾張相,就是所謂到此一游,但是這樣就讓很多在外面的家長都非常的艷羨,就覺得你們能進去,我們不能進去。
但是進到清華里面意義不大,就是你孩子天天待在清華,那也不見得以后能考一個清華。那我覺得現在最關鍵的一個問題就是,很多時候是家長把自己的想法賦予給孩子,然后讓孩子不得不這樣去做,這和研學本身就背道而馳。
教學研究不是讓孩子成為我們想象的人,而是讓孩子成為他自己想要成為的人,我們連孩子想要成為什么樣的人都不清楚,到頭來根本就沒有研也沒有學,剩下只有灌輸。
董雪慧( OTA平臺親子游學負責人):我認為研學旅行不光要看產品還要看是怎么安排設計的。
我之前帶隊去過一次北大,大概在七八年前的時候,當時進去的時候還沒有現在這么火爆。去的時候,當有一個博士領著幾個研究生在菜園子里做研究,旁邊有北京本地的小學生在看。我覺得這個其實就是一種影響,或者說你在喚醒他,每個孩子都立志考清華北大,這個事情可能不是百分之百現實,但是處于那樣的場景,或者說處于那樣的氛圍下,可能孩子內心會有一些懵懵懂懂的觸動。
旅行社花了團費讓學生進清華,本質上不是讓他們去清華拍照,而是讓他們去感受這個氛圍,老師安排好這個課題讓孩子們去感受,如果說能給孩子們種下一顆種子,那他以后會變成什么?會長成一棵大樹,還是只是一棵種子,那這個東西是交給未來看的。
劉云奇(成都紫云書院創(chuàng)始人):我不太相信走進清華能夠給孩子心里面種下一顆種子,有可能孩子心里面種下的種子是我以后一定不考這樣的大學。
我們之所以認為清華是一個資源,是因為不是每個人都進得去。清華園以后可以再加一個字叫清華公園算了,反正門票1萬1張,買票就可以進去。你是做生意呢?清華是干這個呢?如果說現在清華北大所有的校門能打開,這些孩子是否愿意天天進去?是否愿意去辦一張圖書館的借書證去天天去看書?這才是種子,進一個場地算種子嗎?公廁改一個名字叫清華園,你會進來嗎?那只是一個建筑而已,那只是有一堆人而已,但最終它的核心的東西在哪里?是它的文化,意識,科研最終的結果,這些東西才是種子。
如果說帶著孩子能夠讓他們看到清華的實驗室,然后能夠讓清華的這些教授,老師,去跟孩子們講一堂普及課,我覺得這個很有意義,但是僅僅是這個場地,這個建筑對于孩子來說沒有任何意義。
劉云奇(成都紫云書院創(chuàng)始人):如果我?guī)Ш⒆尤デ迦A,我會專門帶孩子去看這139個孩子組成的“北大金秋暑假定制課”的方陣,我會問我孩子,你認為這139個孩子有幾個能考上清華?這概率有多大?基于我對我孩子的了解,他可能會說1%都不到。然后我會告訴他這139個孩子花了150多萬的團費,你覺得這錢花的值不值?如果說以后你當爸媽,你會不會帶孩子花那么多錢去看?我會用這樣的方式去教育孩子。當然我不是說我多高明,我是說對于一個問題怎么看,去引發(fā)孩子思考。
也許我們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就是你帶孩子去了清華,清華那么多學生在那兒,他是從多少人中考出來的,進了清華又意味著什么?我經常會跟孩子討論這樣的問題。每一個市的市狀元,中國每一年出幾百個,這幾百個以后又會怎么樣?你會去算這種概率,會去算你的投入和產出比,那我覺得這個對于孩子來說可能有更大的價值。
研學過程中,素質、體悟、三觀都會有收獲
華楠: 這些孩子參加了研學旅行之后會有什么樣的收獲?
董雪慧(OTA平臺親子游學負責人):如果只是讓孩子進到清華里去拍個照,然后看看建筑。那其實去個微縮景觀就可以,不用去清華北大,但你說從這里面能夠獲得什么,比如說有清華的教授去做過講座,或者是做一個他們現在研究的課題的一個微縮版steam課程,然后讓孩子們去互動體驗,去感受一下。這種和市面上很多連門都進不去,在門口拍個照的形式相比,那我覺得可能還是不一樣的,這個可能也不是真正的研學。
關于學生的獲得感,我覺得是這樣,因為我也不止一次給學生帶隊,學生每次都給我說觸動比較大,當時我作為隨團的一個老師來說,可能在一個多月前就要給孩子準備相關的研究課題,因為要研究式學習,讓孩子們自主先去啟發(fā),討論,最后想研究什么課題,為什么想研究它,這些都是孩子們自己去準備,那么每次到了團隊結尾的時候,有的孩子比如說初三甚至是高一的孩子,他們其實對一些基礎的電腦操作ppt是會的,甚至有的學生有攝影愛好。
讓我很感動的一次是去甘肅敦煌的時候,莫高窟里面是禁止拍照的,但是孩子們最后展示他的研學所得的時候,有一個孩子說這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我們在書本上,電視上,報紙上,看到的就是石窟正在剝落、衰退,有很多研究學者,在日復一日的去研究怎么保護它,然后當我們真正看到它的時候的那種震撼,以及我看到它曾經的輝煌,到現在,隨著歷史的腳步一步一步的走進它,我們的使命是什么?我們面對我們祖國這樣燦爛文化的遺產,我們應該去做什么?他做了一個PPT,還錄了一個影,是他們幾個小組做的,所以當時我對這個印象比較深刻,也特別讓我感動,當時好多老師也都落淚了。
如果說一定要獲得知識上的學識,我認為我們現在互聯(lián)網的社會,百度百科上都可以獲得,但是為什么還要行萬里路,肯定是為了獲得書本上體會不到,而眼睛能帶給你的這種震撼,或者思考與感悟,甚至是說你原來不愛說話,但是融入了這個團隊,你和你的小組處的非常好,你愿意去說話,變得開朗了,我認為這也是一種收獲。你在整個團隊配合的過程中,找到了團隊協(xié)作的方法,有人去攝影,有人去做PPT,有人去做文字的收集、歷史的核對。那我覺得你在團隊配合中,已經開始收獲了,可能你之前是家里的掌中寶,但是融入到團隊生活中的時候,你是需要改變和妥協(xié)的。所以我覺得在整個研學過程中,可能從素質上,體悟上,甚至是三觀上,都會有不一樣的收獲和感受。
不要把教育想成一種商業(yè)交付
華楠: 你作為家長你會給孩子報名研學旅行嗎?
劉云奇(成都紫云書院創(chuàng)始人):我是不會帶孩子去研學營的,但凡有時間我肯定我親自帶他去。但是有時間有能力帶著孩子去一個比較遠的地方,研究一個比較深入課題的家長鳳毛麟角,研學旅行能賣出去的原因有幾點:
第一、它有社交貨幣屬性。我的孩子去了什么地方?和誰在一起?導師是誰?打能夠讓家長說我這個1萬塊錢也好,10萬塊錢也好,我是花的值得。
第二、要有一個東西作為交付。不管是一個星期也好,三個星期也好,最終我是要拿一個東西來交付給你,要告訴家長,我學了這些東西,這段時間沒有浪費,不管是一個PPT、一個演講也好、一個報告也好或者最終給一個結業(yè)證書。
但如果說你這個研學本身既沒有社交貨幣屬性,也最終沒有一個具體的形式來作為交付。那家長很有可能就不會報名。我們回過頭來想一想,從商業(yè)的角度來說,主要的成本也就放在這兩方面,如果我是做研學的,我肯定會把主要的成本放在怎么樣增加我這個研學營的社交貨幣屬性,讓家長覺得值。第二我拿什么東西來給家長交付讓家長覺得值。從商業(yè)上來說是絕對合理,但從教育角度上來說就不合理,因為教育和商業(yè)它本身就就是分開的,教育它本身有公益屬性。
每一個學生都不一樣,他的年齡階段,他的理解能力都不一樣。但凡一個家長,你帶個二胎你都覺得頭疼。更何況帶十多個孩子,這還是很小的一個營了,大的營有可能是幾十個上百個孩子,你帶著這么多孩子出去,你說我要在有限的時間里面深入的教給他們很多的知識,我只能說四個字,聽天由命。哪怕是他見到一個中國工程院院士了,他去看莫高窟了,最終回來形成了一個報告和一個精美的結業(yè)證書。但是這個東西最終價值有多大,很難衡量。
華楠:國內常見的研學項目有哪些?研學旅行的項目產品都有哪些分類,有哪些特點?
董雪慧( OTA平臺親子游學負責人):研學項目分多種維度,有學校自己組織老師帶隊的,也有技工組織的,還有以親子為導向的研學團,也有以學生為主體的研學團。今年親子研學比較受歡迎,還有一些特殊主題的,比如說一些美式營、雙語營,AI智能機器人這種明確主題的比較受關注。
華楠:一個研學旅行的產品是怎么從零到一給它打磨出來,中間需要多少人?需要策劃什么?
董雪慧( OTA平臺親子游學負責人):研學產品跟長途旅游不一樣,長途旅游可能上來就是在吃住行游玩的安排上。但是研學可能先要組織課題小組,據我所知,我之前也策劃過研學產品,也組織孩子出去過。首先要確定主題和課題,小的主題確定了,我們從中選取一個比較合適的目的地、合適的目標主題。
緊接著定完主題,定完目的地之后,去安排一些常規(guī)的食物,比如說吃住行。然后把我們的課題和我們的行程安排匹配上。比如說每一天除了常規(guī)的吃住之外,你每一天的行程安排,你是怎么去實現你當時設計的這個目的的,你怎么去啟發(fā)孩子,你怎么去引導孩子?
最后這些都完備了之后,可能還要再進行教師的試課,就是打磨,比如我叫每個老師都要上前面去講,此次行動每一天我都要去做什么,要講什么,都要去注意什么。最后才跟孩子們一起去愉快的開啟這個研學旅行,大概的過程是這樣子的,但是中間有很多細小的部分。
研學團越貴越好?
華楠: 研學旅游項目越貴越好嗎?
董雪慧( OTA平臺親子游學負責人):貴與便宜是相對的,貴在哪兒,便宜在哪兒都是有理可據的。比如說一部分共識的產品,無論是旅游團還是研學團,你到這個城市來都要吃住行游走,淡旺季的價格就會有差異,這是一個硬性的差距。研學老師他是什么樣的背景,帶了多少年孩子,有多少經驗,他加入研學的團隊帶這個隊的時候,成本可能就會浮動。另外像孩子的團要配備好多老師,甚至有的時候要配備醫(yī)生隨隊。還要一些防曬霜、防蟲藥等,相比于成人旅游團會多出來的一些成本。
劉云奇(成都紫云書院創(chuàng)始人):可能這是我的一個誤區(qū)吧,我覺得可能價格越高,它的品質一般來說會越好,所謂高價一般來說會對應高質。說實話,我到北京去玩?zhèn)€幾天幾千塊錢肯定學不到什么東西。研學旅行中高端人群會更適合一些,但中產階級非要去拼著一下,別人報什么班我去報什么班,可能會有點吃力。
華楠:跟成人旅行項目相比,研學旅游的盈利空間是不是更大呢?
董雪慧( OTA平臺親子游學負責人):不一定,因為成人旅游一般會有些常規(guī)游覽內容,旅游團是可以在中間賺取服務費的,比如購買當地特產,成年人在旅游過程中具備很高的消費能力,但研學游的群體基本都是孩子,即便是有購買需求,但購買力或者是消費水平也沒有那么高。所以,站的角度不同,就很難評判哪個項目的盈利更高。具體還是要看旅游公司對這個項目的定位是什么,以及資源是否具備稀缺性。比如,一個研學團,它的課程資源、老師資源都是獨一無二的,定價就會很高,那收益肯定一會高一些。
啟發(fā)式教學真的太重要了
華楠: 除了價格因素,研學游還有哪些是值得家長關注的?
劉云奇(成都紫云書院創(chuàng)始人):首要肯定是安全,除了安全之外,家長最該關注的就是“這場研學游最后可以給孩子帶來什么引導啟示”?我認為啟發(fā)式教學真的太重要了,孩子平時在學校受到的教育都是直接灌輸型的,有統(tǒng)一的標準答案,就按這個標準走,那這就造成一個矛盾點,我們既希望孩子能夠創(chuàng)新,又不允許孩子去質疑,以確保樹立我們教育的權威。這種課堂的教學模式現在很難去改變。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我給孩子報名研學游,就希望孩子在這個過程中能夠學會一點:質疑。能夠自己去反思別人固有的一些結論,甚至去推翻一些結論,哪怕推翻本身是錯誤的,但這個過程中,他學會了思考,這點真的太重要了。如果這個研學游,并不能提供給孩子課堂教育之外的東西,還只是權威制的教育,而不能引發(fā)孩子質疑思考,那我覺得參加的意義不大。
華楠: 一支研學旅行團大概要配多少個成人在旁邊安排呢?
董雪慧( OTA平臺親子游學負責人):從小班說,目前咱們這個研學團可能基本都是30人,或者20到30人這樣的配置,那么國內通常來說都是按照就是1:5,比如說,如果孩子是小學生或者初中生的話是這樣子,再稍微大一點的話,可能會1:8或1:10,比如說每十個孩子,每八個孩子配一名老師,大一點能夠自理了。有的時候可能孩子的需求或者孩子有的想法他提不到,在做小組互動的時候,比如說每一個小組可能都有五個孩子,那你老師不夠的話,其實有的時候孩子比較害羞,都不敢的時候,其實需要老師鼓勁兒,1:5這樣都能兼顧得到。
合適的研學項目都是孩子自己選擇的
華楠: 怎么才能找到適合孩子的研學項目?
劉云奇(成都紫云書院創(chuàng)始人):首先,在選擇研學團之前,你要回答清楚一個問題:你的孩子是個什么樣的孩子?如果你能夠回答清楚這個問題,那你一定能夠找到適合你孩子的研學項目。如果你都想不清楚這個問題,那我認為什么樣的研學團都不適合你的孩子。我之前看過一個小視頻,是講哥倫比亞一個高材生,在研究雨滴在滴落的過程中,對于蚊子的影響,最后他的研究應用到了飛行器上,給他帶來巨大的價值。
同理,換成我們的孩子,你讓他在那里發(fā)呆,看雨滴落下能不能把蚊子砸死,那這叫做“觀察生活”,而不是研學。有價值的研學一定是,在學習觀察的過程中,能夠產生讓你有價值、感興趣的東西。如果沒有,那就算帶你去NASA基地看火箭發(fā)射,也沒意思。如果暑期你確實想讓孩子參加一門研學,那就找十個研學項目讓他自己選,讓他告訴你為什么要選這個,為什么想去,如果他能告訴你,而且是真話,那么在經濟條件允許的條件下,你就讓他去。所以合適的研學項目,最后一定是由孩子自己選擇。讓孩子去探索,讓孩子去發(fā)現,讓孩子去做選擇,這才是他研學,否則就變成我們家長的研學。
華楠: 如何鑒定市面上的研學旅行產品是否合格,有哪些標準可以參考?
董雪慧( OTA平臺親子游學負責人):來辨別這個產品是真學還是假言學,首先你在這個產品的設計當中,讓我們看到有這個課程設計的存在,這個課程不是說一定要教孩子什么,而是整體的活動安排,它絕對是有別于這種常規(guī)旅游的,你是針對于孩子的這個年齡段設置的活動。
其次研學研學,研究性學習是一個主題,它可以是歷史人文、親近自然或者戶外活動。鎖定主題后看詳細介紹,如果發(fā)現內容和主題不符掛羊頭賣狗肉,那這個絕對不是真正的研學。你的標題是核心,你的產品必須契合標題才能夠做出非常合理的安排。再次要告知家長你是怎么去實踐的,比如請了什么樣的老師,采用什么教學方法引導孩子。
教師要成為研學旅行的銷售員
華楠: 研學旅行已進入比拼產品的階段。作為以課程化為金字招牌的細分市場,怎樣打磨出有深度的好內容?
董雪慧( OTA平臺親子游學負責人):從我的角度來看,拿到N多條產品的時候,內容肯定是第一的,不是你描述的多么“烏托邦”,而是我要看到你執(zhí)行的過程,你安排了什么?怎么執(zhí)行的?執(zhí)行它是為了實現什么目的?孩子在這個過程中充滿了什么?孩子到底是指揮旗幟的人,還是被你指揮的人?
劉云奇(成都紫云書院創(chuàng)始人):我覺得如果孩子越少,比如一個小班,我們很容易判斷這是大班教學還是小班教學,一個100人的大班帶出去和五個人帶出去肯定不一樣,那我肯定報小班,質量肯定會高很多,同樣有一個小時的交流時間,五個孩子,每個孩子可以分十多分鐘。如果是100個孩子的話,一個孩子一分鐘都分不到,那么第一個就是看他是大班教學還是小班教學,就是我們帶出去人有多少,這個是比較容易研判的,當然價格是一個方面。
另外一個方面,我覺得就是研學,往以后發(fā)展,我估計也有可能會形成像汽車行業(yè)一樣,讓工程師成為銷售員。也就是說,讓教師本人,或者說讓定制這個項目、策劃、執(zhí)行這個項目的本人來成為銷售員。而不是像現在很多的研學機構都是把這個銷售外包出去,外包給專門負責銷售的機構,他反而跟你說的天花亂墜,至于到底是什么樣的,他根本不清楚。如果能夠有更多的所謂的教師,所謂的策劃執(zhí)行者,他們來成為真正的銷售人,他們也負責整個的活動,然后他們又能夠站在第一線和家長,孩子們交流,我覺得這樣可能家長和孩子們得到的信息,要更加的真實,更加的有效一些。
以上就是本期華楠直播間的部分內容,想看完整內容,可觀看華楠直播間第110期《透視研學游:是教育,還是生意?》直播回放。
華楠直播間每周四17點開播,直播將在鈦媒體APP、鈦媒體PC、鈦媒體微博、鈦媒體視頻號、鈦媒體百家號同步直播。(主理人:張華楠;策劃:棉簽 ;編導:棉簽;導播:羽赫;實錄編輯:華楠、書予)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