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李駿
周末早上,推開家門,幾個紅的綠的塑料袋整整齊齊地放在門口的角落,我知道是爺爺給我送蔬菜來了,爺爺沒有叫醒我,默默地放在門口。
爺爺奶奶住在鄉(xiāng)下,老兩口的房子是一座傳統(tǒng)的鄉(xiāng)村磚瓦房,四周環(huán)繞著郁郁蔥蔥的竹林。離我現(xiàn)在的住處不遠,不過幾里路。他們已經(jīng)退休多年,在房子后面百八十米承包了半畝田地,平日里自己種種菜,打發(fā)打發(fā)時間,成熟了的菜,老兩口也不會拿去賣,而是喜歡分給鄰里親戚。同村里,誰家做飯缺菜,只需說一聲,便可拿著竹簍去田里“自由選購”,他們從未向摘菜的人收錢,老兩口只是把種菜當樂趣而不是生意。
小時候,放了學,常常喜歡隨著奶奶下田去,夕陽灑落在田地里,遍地金黃,暖暖的,讓人有種迷戀感,奶奶在一旁澆水施肥,我時而搗搗泥土,時而看看風景,奶奶也會耐心地引導我認識各種作物,告訴我它們的生長周期和使用方法。多年過去,我仍會想起田里那股淡淡的泥土味,想起那些午后,想起與奶奶在田間親近自然的時光。
爺爺奶奶種菜很用心也很辛苦,不論風雨、酷暑,他們總會把那半畝田照顧得安安穩(wěn)穩(wěn),時不時去澆水、施肥,或是除蟲,我經(jīng)常和奶奶通電話的時候,她都在田里忙活,有時候看著外面下雨或是天氣炎熱時,聽著她疲憊的聲音,心里總會有些慚愧,會勸她多多休息,少干點農(nóng)活,奶奶每次只是匆匆附和著,然后急切地問我最近過得好不好。比起菜的好壞,他們更擔心的其實是我們。
老兩口種的菜,和在外面買的有些不大一樣,少了些苦味、澀味,多了些甘甜、清香,或許那就是所謂“家里的味道”。三四月份的時候,爺爺總會給我送過來一大袋蠶豆,炒熟后的蠶豆,不像外面買到的那般堅硬、干澀、難以下咽,而是糯糯的,有些綿軟,清香四溢,春天可以說是吃上海青最好的季節(jié),春霜結在青菜上,導致淀粉轉(zhuǎn)化為糖,吃上去甜甜的,油漬漬的感覺,很是可口。這些平淡味道,在如今,也顯得深刻難忘。
一轉(zhuǎn)眼也已工作幾年了,短短幾公里的路,平日里卻也很少回去,只有在幾個重要的節(jié)日,才偶爾回去和他們團聚。老兩口總會起個大早,為我們準備一桌佳肴,吃飯間隙,奶奶總會把準備好的蔬菜裝好袋子,讓我們吃完飯順手帶回去。飯桌上那些特別要好的親戚,總是勸說老兩口多多休息,不要這么辛苦,奶奶每次只是笑笑,擺擺手說,干完今年就不干了。其實我知道,爺爺奶奶放不下的不是那半畝田。
爺爺奶奶澆灌、呵護著那半畝田,就像對我們一樣。
關鍵詞: